

1.
見“靺鞨”。中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的一個民族,是女真族的祖先。
1.
見“靺鞨”。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周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北魏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五代時稱女真。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下游,東至日本海。
1.出自《隋書·東夷傳·靺鞨》靺鞨,在高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
2.出自《舊唐書·北狄傳·靺鞨》靺鞨,蓋肅慎之地,后魏謂之勿吉,在京師東北六千余里,……其國凡為數十部,各有酋帥。
3.出自《錫蘭島臥佛》詩極南到朱波,窮北逾靺鞨。
2.
亦稱“靺羯芽”。寶石名。即紅瑪瑙,色紅,隱晶質,產于靺鞨,故稱。
1.出自《舊唐書·肅宗紀》楚州刺史崔侁獻定國寶玉十三枚……七曰紅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櫻桃。
2.出自《天工開物·珠玉》〔寶石〕屬紅黃種類者,為貓精、靺羯芽、星漢砂、琥珀、木難、酒黃、喇子。
1.古代祭祀帝王陵園寢廟用的紙花。用紙錢扎成,加以裝飾彩繪。又稱寶花。
1.古代典籍。
1.古代的典籍和記載。
1.謂家鄉,故土。
1.墓穴。
1.墳墓。
1.帝王的陵墓。
2.代指祖先。
1.墳墓。
2.指祖墳。
1.見"墳壟"。
1.高起的黑色硬土。
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墳頭。
1.方言。上墳時掛在墳頭的一種紙錢。
1.凸起,高起。
1.三墳﹑九丘的并稱。亦泛指古代典籍。
1.墳地,墓園。
1.墳地。
1.墓道。
1.指典籍史書。
1.大頭。《詩.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羢。人可以食,鮮可以飽!"毛傳"墳,大也。"朱熹集傳"羊瘠則首大也。"一說,"墳"當讀羒羊之"羒",即雌羊。參閱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1.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
1.泛指古代典籍。
1.三墳八索的并稱。亦泛指古代典籍。
1.墳前用以供放祭品之臺。
1.墳前的祭壇。
1.舊時私人用作埋葬死者的田地。
(~兒)在埋葬死人之后在地面上筑起的土堆,也有用磚石等砌成的。
1.指墓葬。
1.指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
1.古謂土中所生之怪。
①墳墓。②墳地。
1.肥沃的土地。
1.陵園;墓地。
1.猶墳園。
1.墳墓之間的界域。
1.亦作"墳冢"。
2.墳墓。
1.大燭。
1.古國名。在今安徽阜陽一帶。
1.山峻險貌。
1.漢武帝建于汾陰的后土祠。
1.漢武帝元鼎四年于汾陰所得的周鼎,藏于甘泉宮◇用以指象征國祚的寶鼎。
1.指南北朝時期南汾州地區。今山西省吉縣一帶。
1.汾水與澮水。
1.眾盛貌。《文選.揚雄》"汾泇沸渭﹐云合電擊。"李善注"汾泇沸渭﹐眾盛貌也。汾音紛。"一說﹐奮擊貌。
1.指汾水流域。亦特指山西省太原地區。
山西汾陽出產的一種白酒。
1.《詩.魏風。汾沮洳》篇名的省稱。
1.見"汾潞"。
1.漢武帝《秋風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句,后因以"汾謳"指漢武帝《秋風辭》。
1.古橋名。在汾水之上。故址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相傳為戰國初期晉刺客豫讓為其主智伯報仇而謀刺晉大夫趙襄子處。
1.古地名。即戰國時楚汾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