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一種古時的制酒器,喇叭形口、細腰、高圈足,用青銅制成,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也有陶制的觚,但多是明器(為隨葬而制作的器物)。
2.
名詞
古代寫字用的多棱形木簡。
3.
名詞
〈書〉棱角。
4.
名詞
姓。
1.
古代飲酒器。青銅制。長身侈口。口部與底部呈喇叭狀,細腰,圈足。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實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
2.出自《抱樸子·酒誡》蓋聞千鐘百觚,堯舜之飲也。
3.出自《紅樓夢》右邊幾上汝窯美人觚,內插著時鮮花卉。
4.出自《西洞庭石公山吟》后石障,前石湖,以湖為酒山為觚。
2.
多角棱形的器物。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
3.
指器物的邊角、棱角。
1.出自《太平御覽》仲尼讀《春秋》,老聃踞灶觚而聽。觚,灶額也。
2.出自《漢書·郊祀志下》甘泉泰畤紫壇,八觚宣通象八方。
3.出自《薦福塔聯句》韻鐸翻天籟,危觚駐夕紅。
4.
木簡。古人用以書寫或記事。
1.出自《急就篇》急就奇觚與眾異。
2.出自《文選·陸機〈文賦〉》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3.出自《墳·文化偏至論》此非操觚之士,獨憑神思構架而然也。
5.
法。
1.出自《太玄·摛》占之以其觚。
6.
劍柄。
1.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操其觚,招其末,則庸人能以制勝。
2.出自《新論·思順》令提劍鋒而掉劍觚,必刎其指,而不能以陷腐木,而況金甲乎?
7.
通“孤”。獨特。
1.出自《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2.出自《墳·文化偏至論》至勖賓霍爾,則自既以兀傲剛愎有名,言行奇觚,為世希有。
1.宋代皇帝出巡時前導的樂隊。
1.起程,上路。
2.帶路。
1.古代法律用語。援引律令,類比定罪。
1.傳訊囚犯,錄其罪狀及決獄情況。慮,通"録"。
1.背纖。
為解決工業和生活用水,從灤河水庫向天津市供水的輸水工程。始建于1982年,1983年竣工。由一條長1239千米的隧洞、一座庫容4500萬立方米的水庫、四座節制閘、十二座倒虹吸、六座水泵站等組成。隧洞穿越灤、黎河分水嶺,循黎河入于橋水庫,再沿州河南下,經過三次提升、兩次加壓后將水送到天津市。
1.古代高官大吏出行時前導的騎從。
2.宋代雜劇動作名。
1.啟程,上路。
1.拉弓至滿。
2.謂斟酒滿杯而飲。
1.宣召。
1.木工使用繩墨。喻立下規矩﹑法度。
1.古時獲準銷售的貨物憑單。開列有品種﹑份量等。
2.舉目。
1.招致接納。
1.窩藏;躲避。
1.謂古禮對年老而賢者加以尊養◇用以稱年老辭官。
2.延長年壽。
1.引誘野鳥入網羅的馴鳥。亦比喻引人上鉤的人。
1.牽拉韁繩。指乘馬。
1.猶引喻。
1.運銷引鹽的票據。
1.起身。
2.一種事情﹑現象﹑活動等使另一種事情﹑現象﹑活動等出現。
1.古代養生術。謂以意領氣,使人體血脈和通,精足神完。
2.指吹奏者用氣。
1.牽引扶持。
1.承擔罪過。
1.見"引強"。
1.聯接正橋和路堤的橋。
英文engine的音譯。即發動機”。通常多指活塞式發動機”。
1.僧家的一種法器。多用銅制,形如小碗,底貫以紐,下附木柄。誦經念佛時用以調整音節。
1.離去;引退。
2.謂引兵退去。
1.退卻。
1.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1.見"以肉去蟻"。
1.讓盲人給盲人引路。比喻讓愚昧無知的人去引導愚昧無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1.猶言因此,所以。
1.見"以觀后效"。
1.用竹管看豹,只能見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狹隘,見識短淺。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1.見"以管窺天"。
1.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勸告。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
1.《左傳.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原謂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以"以荷析薪"比喻繼承父業。
1.謂顛倒是非。
1.比現在或某一時間晩的時期。
1.舊指外國侵略者利用中國人來制服中國人的政策。
1.猶云以下。指在某一點之下。
2.猶云以后,以來。
1.根據人們的非毀給以懲罰。參見"以譽為賞"。
1.用火來救火災。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1.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1.見"以湯止沸"。
1.連詞。表示在時間﹑范圍上的延伸。猶言以至,以至于。
2.連詞。連接并列的詞﹑詞組或短句。
1.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1.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1.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