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光明。
2.
形容詞
正直;耿直。
3.
名詞
(Gěng)姓。
4.
見“耿耿“。形容忠誠。心里老想著,不能忘懷。
1.
耳貼于頰。
1.出自《說文·耳部》耿,耳箸頰也。從耳,烓省聲。
2.出自《新方言·釋形體》今天津、德州謂批耳至頰為打耳卦子,讀耿如卦,正合烓聲。江南運河而東,音轉為耳光,光耿亦雙聲,耕青與陽唐之轉也。
2.
光明;照耀。參見“耿光”。
1.出自《楚辭·離騷》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2.出自《云》詩官名光邃古,蓋影耿輕埃。
3.出自《示張秘校》詩佇子終不來,青燈耿林壑。
4.出自《火中不滅鳳凰儔》詩誰道艱難唯一死?軒昂壯烈耿千秋!
3.
心情不安;悲傷。參見“耿耿”。
1.出自《遣悶》詩百年從萬事,故國耿難忘。
2.出自《永遇樂·宿鷗盟軒》詞耿無眠,披衣顧影,乍聞繞階絡緯。
3.出自《壬子月夕》詩老眼耿無寐,病身偏覺秋。
4.出自《中元前夕枕上作》詩酒醒池亭耿不眠,帳紋漠漠隔輕煙。
4.
強硬耿直。
1.出自《北史·魏遼西公意烈傳》時和跋為鄴行臺,意烈性雄耿,自以帝屬,恥居跋下。
2.出自《南山詩》參差相疊重,剛耿陵宇宙。
5.
梗塞;突起。
1.出自《能改齋漫錄·事實一》危梁耿大壑,瀑布泄中天。
2.出自《儒林外史》余大先生氣得兩臉紫漲,頸子里的筋都耿出來。
6.
古都邑名。一作“邢”。在今河南省溫縣東。商代自祖乙到陽甲時都于此。
1.出自《書·咸有一德》祖乙圮於耿。
2.出自《史記·殷本紀》祖乙遷於邢
7.
古國名。本春秋小國,公元前661年晉滅之以賜趙夙,至趙獻侯自此遷中牟。故址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汾水南岸。參閱《左傳·閔公元年》。
1.出自《左傳·閔公元年》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滅魏。
8.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耿氏,姬姓。
1.有抑制作用的藥物。
1.斷絕;喪失。
壓制;抑止~不住胸中的怒火ㄧ百感交集,難以~。
1.掩蓋和丟棄。
1.謂帝王等死后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1.遮掩;掩蓋。
1.壓抑郁結。
1.阻擋防御。
1.指嘹亮優美的歌聲。
1.宋時歌唱藝人的行會組織。
1.阻擋;阻止。
1.因受阻止而中斷。
用力阻止洪流滾滾,不可~。
以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來阻止敵對國家發展的外交政策。由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在1946-1947年間提出,主張用這種政策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
1.謂水受阻塞而停聚為澤。
1.亦作"遏岨"。
2.阻止;攔住。
1.漢王充《論衡.感虛》"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參方到。'即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搤臂以呼汝耳。'"《后漢書.周盤傳》"盤同郡蔡順……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噬指以悟汝耳。'"后以"搤臂嚙指"指至孝之人與父母心相感應。
1.扼住咽喉。謂使要害受制。形容危急的形勢。
1.見"搤腕"。
1.扼殺﹐用力掐死。
1.見"搤腕"。
1.亦作"搤?"。亦作"搤捥"。亦作"搤?"。
2.握住手腕。表示激動﹑振奮﹑悲憤﹑惋惜等的動作。
1.搤腕。
1.玫瑰。落葉灌木名,亦以稱其花。
1.齒神名。
1.發某一輔音時﹐因舌面抬高﹐接近硬腭﹐具有舌面音色彩﹐稱為腭化。也有輔音被后面舌位高的前元音所同化而形成的。如今聲母j﹑q﹑x﹐即古聲母g﹑k﹑h經腭化而成。
1.雙生子。
1.高貌。
1.推薦人才的表章。
1.瞋目四顧,如鶚之覓食。
1.漢孔融《薦禰衡表》"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后用"鶚薦"謂舉薦賢才。
1.雛鶚。
1.像鶚之佇立不動。比喻卓然超群。
1.形容勇士的目光銳利。
1.形容勇士的目光銳利。
2.借指勇士。
1.推薦人才的文書。
1.驚視貌。
1.推薦人才的奏章。
1.鶚鳥峙立。指旌旗上所畫的鶚鳥形象。
1.狀如鶚爪的枝條。
1.猶鶚立。
1.龜的一種。生南海。狀如龜﹐長二三尺﹐兩目在側如鶚。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一.鶚龜》。
1.俗稱腮幫骨。
1.嚴肅切直。
2.猶諤諤。正言諫諍貌。
3.古樸;淳樸。
4.肥腴貌。
1.質樸忠厚貌。指上古之世。
指親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1.嚴肅,嚴厲。
可怕的夢。
1.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