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人和高等動物的消化器官之一。人的肝在腹腔內右上部,分為兩葉。主要功能是分泌膽汁,儲藏糖原,調節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新陳代謝等,還有解毒和凝血作用。也叫肝臟。
1.
肝臟。人的消化器官之一。與心、脾、肺、腎合稱五臟。
1.出自《莊子·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太山之陽,膾人肝而??之。
2.出自《素問·靈蘭秘典論》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3.出自《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一》膽為腑而主表,肝為臟而主里。
4.出自《西游記》﹝老孫﹞將你這里邊的肝、腸、肚、肺細細兒受用,還彀盤纏到清明哩!
2.
指用作食物的動物的肝臟。
1.出自《禮記·內則》雞肝、雁腎,鴇奧,鹿胃。
2.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昭僖侯之時,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
3.出自《新唐書·禮樂志一》諸太祝取肝、膋燔於爐,還尊所。
4.出自《儒林外史》隨即每桌擺上八九個碗,乃是豬頭肉、公雞、鯉魚、肚、肺、肝、腸之類。
3.
比喻內心。
1.出自《獄中上書自明》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2.出自《九思·憫上》思怫郁兮肝切剝,忿悁悒兮孰訴苦。
3.出自《義鶻行》聊為《義鶻行》,永激壯士肝。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不在我每肝上的事,管他姓張姓李!
4.
食,吃。
1.出自《論衡·禍虛》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1.猶困苦。
1.佛教語。亦名四諦。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
1.味苦貧窮。亦指土質磽薄。
1.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所使用的計策。
1.佛教語。苦之最終。謂受生死之苦的最后之身。
1.形容身心備受折磨。煎,煎熬。
1.苦心竭力地規勸。
1.言土地貧瘠。
1.《易.節》"節,亨。苦節,不可貞。"孔穎達疏"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意謂儉約過甚◇以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為"苦節"。
1.方言。勞筋骨,耗體力,極言其辛苦。
1.見"苦盡甘來"。
1.指切身所受的苦處。
痛苦艱難的境地。
1.劣質味酸的酒。
2.用以比喻痛苦﹑辛酸的生活感受。
3.醋的別名。
1.猶言艱難復雜。
1.刻薄;苛刻。
1.猶刻苦。
1.佛教語。謂人世間一切皆苦,凡事俱空◇亦用作佛門的代稱。
1.《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季孫之愛我,疾痬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痬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痬之美,其毒滋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后因以"苦口惡石"比喻逆耳而中肯有益的規勸。
勸說不辭煩勞,用心像老太太那樣慈愛。形容懷著好心再三懇切勸告。
1.副詞。表示堅決﹑執著。
2.副詞。表示十分懇切。
3.副詞。形容煞費苦心。
4.副詞。苦字重言,表示痛苦很深。
5.佛教語。指由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惱。
1.形容十分悲傷的樣子。
1.辛苦貌。
1.暴虐。
1.苦味與辣味。比喻生活道路上所經歷的艱困。
1.勞苦;苦心勞形。
2.指曾經為事業勞苦過,有一定的貢獻。
1.困苦勞累。
2.使人受苦受累。
1.猶愁容。愁苦的心情表現在臉上。
即楝樹”(803頁)。
1.苦思冥想。
1.見"苦菜"。
1.謂器物粗劣,不堅實。
苦惱煩悶心情~。
1.苦心尋覓﹑搜索。特指詩人苦吟。
1.即苦荼。
1.可憐。
1.方言。軟磨硬纏。
1.瓜類。味苦如膽,不可食,故名。
1.佛教語。指人的肉身。佛教以身為受苦之器,故稱。
1.凄愴哀傷。
2.懇切;迫切。
1.見"苦?"。
1.佛教指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均為輪回中的受苦之處。趣,同"趨"。
2.泛指苦處。
1.苦于炎熱;酷熱。
故意傷害自己身體,騙取敵方信任,以便借機行事的計謀。
1.猶言不論多么貧賤。
1.謂勞苦其軀體。
1.令人為難﹑苦惱的事。
1.重責,痛打。
①因含有硫酸鈉、硫酸鎂等礦物質而味道苦的水。②因患某種疾病而從口中吐出的苦的液體,通常是消化液和食物的混合物。③比喻心中藏的痛苦在控訴大會上倒~。
深沉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