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幾匹馬共同拉一輛車時,駕轅之外的馬叫駙。
2.
名詞
[駙馬]駙馬都尉,漢代官名。后來皇帝的女婿常做這個官,因此駙馬專指皇帝的女婿。
1.
駕副車的馬。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駙承華之蒲梢,飛流蘇之騷殺。
2.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駙馬都尉掌駙馬
2.
通“輔”。夾車木。
1.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乃斬其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
1.樂聲諧和。比喻相處和睦。
2.響應聚合。
1.應聲相和。
1.見"響答影隨"。
1.亦作"響葫蘆"。
2.玩具名??诖禃r聲如"不登",故亦謂之"不鐙"。
1.見"響胡蘆"。
1.樂器名。
1.猶言財運亨通。
1.響應聚集。
1.即鳴鏑。古稱嚆矢。射時發出響聲的箭。
1.回聲和日影。比喻反應迅速。
1.即響馬。
1.即響屧廊。
1.猶響亮。
1.清代農民軍"捻子"(捻軍前身)首領的稱謂。
1.形容清脆的響聲。
1.聲音清晰洪亮。
2.形容詩文聲調朗暢。
3.大的響聲。
4.比喻名聲好,聲譽高。
1.大的聲響。
古指攔路搶劫的強盜。因搶劫前先放出響箭而得名這帶常有響馬出沒。
1.向往,仰慕。
1.清代農民軍"捻子"首領的稱謂。
1.鐃﹑鈸﹑鑼﹑鼓等打擊樂器的統稱。
1.猶言晴朗高爽。
1.古琴名。
1.形容沙沙的輕響聲。
1.聲音。
1.擊以發聲的石器。
2.巨石名。在今江西省南豐縣城東。
1.響拓。榻,用同"搨"。
1.食品名。
1.精煉的鐵。亦指用以敲擊發響的精鐵。
1.一種合金。由銅﹑鉛﹑錫按一定比例混合煉成??芍茦菲?。
1.磕頭時額頭觸地作聲,稱為"響頭"。
2.指頭部與他物相撞發聲。
1.見"響拓"。
爬行綱,蝰科。生活在美洲大陸的一種毒蛇。體長可達2米。身體黃綠色,有黑褐色菱形斑紋。尾端有角質環,擺動時會發出響聲,故名。眼和鼻孔間有頰窩,能測知周圍溫血動物的位置。以野兔和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等。
1.犀牛角所制的棒槌,擊物能應聲回響。
1.同"響像"。
1.依稀;隱約。
2.聲音容貌。常指死者。
1.猶響應。
1.指女子的步履聲。
1.春秋時吳王宮中的廊名。遺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靈巖山。
1.落葉喬木。幼樹樹皮光滑,青白色。老樹樹皮有裂溝。葉子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邊緣的波狀的齒。木材白色,可供建筑,也用來造船﹑制紙等。
1.舊時銀元的俗稱。
1.音響悠揚。
2.比喻文氣奔放。
1.語音學上指元音(如a﹑e﹑o)和樂音成分占優勢的輔音(如m,n,l)。有時專指樂音成分占優勢的輔音。
回聲相應。表示對某種號召或倡議應和或贊同響應號召|天下云集而響應。
1.碰擊時能發聲響的玉石。
1.應聲而至;響應歸附。
1.響聲振動。
1.響聲震動。
2.驚懼;騷亂。
1.指詩詞中讀音響亮﹑形象鮮明的字眼。
1.古樂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