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背誦。
1.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2.出自《后漢書·延篤傳》〔延篤〕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
3.出自《〈孟水部詩集〉序》余總角之歲,就學于鄉先生,授經之外,日諷律詩一章。
2.
泛指誦讀,誦念。
1.出自《荀子·大略》少不諷,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2.出自《上兵部李侍郎書》南行詩一卷,舒憂娛悲,雜以瑰怪之言,時俗之好,以諷於口而聽於耳也。
3.出自《桃花扇·棲真》真經諷,謹把祖師清規奉,處女閨閣一樣同。
3.
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譏刺、指責。
1.出自《韓非子·八經》故使之諷,諷定而怒。
2.出自《舊唐書·肅宗紀》明年六月,哥舒翰為賊所敗,關門不守,國忠諷玄宗幸蜀。
3.出自《送李公恕赴闕》詩酒酣箕坐語驚眾,雜以嘲諷窮詩騷。
4.出自《日知會始末》黎獲張守正致靜庵書,中多隱語。黎疑之,諷靜庵托病辭職出營。
1.壓住。
1.舊時的一種迷信行為。謂用法術或符箓﹑器物驅除邪鬼﹐以安定家宅。
1.抑止。
壓住書紙使不飛動的文具,多以金屬、石頭等制成大理石鎮紙|放下稿子,用鎮紙壓住。
1.猶莊重。
2.猶威重。亦指具有權威的人物。
1.猶長存。
1.方言。集鎮。
1.震動﹐顯赫。
1.也叫地震波。由于地震而產生的向四外傳播的震動。震波主要由橫波﹑縱波組成。人工爆炸產生的震波可以幫助探礦。
1.顯揚﹐表露。
1.驚恐或使驚恐。
1.惶懼慚愧。
1.驚異。
1.抖動。
2.因驚懼而顫栗。
1.皇儲﹐太子。
1.嚴厲迅疾。
1.使驚懼。
1.猶言膽顫心驚。
1.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
1.震動。
1.亦作"震蕩"。
2.動搖﹐搖蕩。
3.流離遷徙。
4.動蕩不安。
1.驚愕悲悼。
1.指太子之德。
1.電閃雷鳴。
2.喻盛怒。
3.喻隆隆的車聲。
1.震顫﹐抖動。
2.驚駭﹐驚恐。
1.亦作"震疊"。
2.震動﹐恐懼。
3.使震驚﹐恐懼。
1.見"震迭"。
1.震驚﹐驚動。
2.受到外力影響而顫動。
3.比喻盛怒﹔威嚴。
4.轟動﹔激動。
1.大聲呵叱。
1.雷擊之災。
1.震動驚愕。
1.奮發﹐奮起。
1.東方。
2.地震方位。
1.震動沸騰。
1.振作奮發。
1.盛怒。
1.懾服﹐畏懼屈服。
2.震驚佩服。
1.東方。
2.東宮﹐太子之宮。
1.見"震呴"。
爍光芒閃耀。震動古代,光耀當世。形容功績或事業非常偉大中國的革命成果是震古爍今的。
1.震動古人﹐顯耀當世。形容事業或功績偉大。
1.驚懼。
1.拘留訊問。
1.操持;擔任。
1.司法,執行法令。
2.執法者。
1.執著于形相。
1.猶秉性。
2.謂心志專一堅定。
1.謂舉行火化。
1.秉持信義。
①實施;實行堅決執行|執行命令|執行決定|執行上級指示。②依法定程序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行政處罰決定等付諸實施。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的執行是強制性的。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等發生法律效力后,當事人必須自覺履行;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的,由審判員移交給執行員強制執行,對方當事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