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坆”。亦作“隫”。
2.
堤岸;水邊高地。
1.出自《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2.出自《楚辭·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3.出自《西陵遇風獻康樂》詩零雨潤墳澤,落雪灑林丘。
3.
墓之封土隆起者。后泛指墳墓。
1.出自《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2.出自《過陳琳墓》詩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3.出自《岳鄂王墓》詩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4.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四五歲時,還曾回到黃羅集鄉下去那個墳前磕過頭。
4.
筑墳。
1.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壙於丁巳,墳於九月辛酉,窆於丁卯。
5.
順從貌。
1.出自《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
6.
劃分。
1.出自《楚辭·天問》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7.
三墳的簡稱。亦以泛稱古代的典籍。
1.出自《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顯允陸生,於今尠儔。振鱗南海,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
2.出自《〈蘅花館詩錄〉自序》余足不出里巷,目不睹邱墳,所與交接者,又絕少當今通人名士,方弇鄙自愧,何敢言詩?
8.
姓。見《新編千家姓·習慣用姓》。
9.
大。參見“墳燭”。
1.出自《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10.
參見“墳首”。
1.出自《詩·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11.
參見“墳倉”。
1.出自《韓非子·八奸》其於德施也,縱禁財,發墳倉。
1.古代婦女束在胸部的帶子。
1.胸懷膽識。
1.胸懷與氣度。
1.猶胸懷﹐心胸。
1.胸部;胸膛。
1.胸部與腹部。亦以指心腹。
2.比喻要害之處或中間部分。
3.猶胸襟。
1.猶肝膽。真誠的心。
1.見"胸膈"。
1.亦作"胸鬲"。泛指胸腹。膈﹐膈膜。
2.猶胸懷﹑胸臆。
1.人或高級動物胸腔前面正中央的一根劍形的骨頭﹐兩側與肋骨相連。
裝飾于胸部的花形飾物。有真花和人造花兩種。根據服裝的造型,裝飾在適當部位,以提高服裝品位,改變整體服裝效果。
1.見"胸襟"。
1.猶言思想境界。
1.猶心坎。
1.指胸骨下端周圍的部分。
1.胸部的骨質支架。指胸腔。
1.胸中羅列著。指有廣博的知識﹑才能或遠大的理想﹑抱負。
1.胸悶。
1.也稱肋膜炎。胸膜發炎的病﹐由外傷或胸膜受細菌感染引起﹐癥狀是胸部疼痛﹐呼吸困難。
人體中位于頸部以下、肋骨內的體腔。由十二對肋骨、脊柱胸段和胸骨等圍成,內有心、肺、氣管和出入心臟的大血管,下有隔肌與腹腔分開。
1.為了便于射擊和減少敵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損害﹐在掩體前面和戰壕邊沿用土堆砌起來的矮墻。
1.胸中的情懷。
1.謂兩人迎面相撞。
1.胸部;胸腔。
1.謂心中沒有完整的謀劃打算。
1.《宋史.傅堯俞傳》"堯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后以"胸無城府"喻指為人胸懷坦蕩﹐不用心機。
1.胸中無一點墨水。形容文化水平很低﹐毫無學問。
1.謂胸懷坦蕩﹐沒有成見。
1.亦作"胸脅"。
2.胸膛至腋下。亦謂近旁﹐近側。
1.猶言內心;胸懷和氣度。
2.借喻要害之地。
1.雪白的胸脯。倒文。多見于五代詞。
1.胸前與腋下。泛指胸部。
1.貼身的內衣。
胸懷;心中其說不襲陳言,發自胸臆。也指心里的話或想法直抒胸臆|異縣逢舊友,初欣寫胸臆。
1.即胸膛。
1.謂胸有已成的策略。
1.猶言胸有成竹。
畫竹之前心里已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有全面考慮他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就已胸有成竹了。
1.比喻心機深隱難測﹐猶如城府之深邃。
1.謂見多識廣﹐心中記得許多山水勝狀。
2.指胸懷遠大﹐頗有見地。
1.謂能洞察一切﹐猶如明鏡在胸。
佩帶在軍服左側胸部位置,表示軍人身份的標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史上曾以胸章為標志。1988年實行文職干部制度后,文職干部佩帶統一的胸章符號,圖案由八一軍徽”和陸、海、空三軍色標(紅、黑、天藍)及文職的漢語拼音字母組成。
1.佩在上衣上的針狀小裝飾品。
1.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狀態。
1.見"胸中十萬兵"。
1.謂胸有韜略。語出《魏書.崔浩傳》"又召新降高車渠帥數百人﹐賜酒食于前﹐世祖指浩以示之﹐曰'汝曹視此人﹐尫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
1.猶言胸中甲兵。
1.見"胸中萬卷"。
1.謂讀過大量的書。
1.見"胸中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