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錯誤(跟“是”相對)。
2.
動詞
違背;不合于。
3.
動詞
責備;反對;不以為然。
4.
動詞
不是。
5.
副詞
前綴,用在某些名詞性成分前,表示不屬于某個范圍。
6.
副詞
副詞,跟“不”搭用,表示必須,一定(有時后面沒有“不”字)。
7.
副詞
〈口〉必須;一定要。
8.
形容詞
〈書〉不好;糟。
9.
名詞
指非洲。
10.
名詞
(Fēi)姓。
1.
違背,不合。
1.出自《詩·小雅·斯干》無非無儀。
2.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
3.出自《天長朱君墓志銘》君居其家,尤孝謹慈良,人非其意,不肯茍合。
4.出自《〈劉陂千庶常詩〉序》彼蓋知古人之不可非也,於是據其一說,而指之曰:“古人在是也。”
2.
不對;錯誤。
1.出自《易·系辭下》雜物撰德,辯是與非。
2.出自《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情道理書》堪羨吾儕俱醒悟,還欽后輩盡知非。
3.
邪惡。
1.出自《易·系辭下》禁民為非曰義。
2.出自《漢書·文帝紀》朕既不能遠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
3.出自《中國小說史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
4.
責備;反對。
1.出自《管子·山權數》禁繆者,非往而戒來。
2.出自《淮南子·泛論訓》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若小生有始無終,不但人非,難堪鬼責。
4.出自《贈大將軍鄒君墓表》非堯舜,薄周孔,無所避。
5.
無,沒有。
1.出自《書·大禹謨》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
2.出自《三都賦》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
3.出自《感二鳥賦》今是鳥也,惟有羽毛之異,非有道德智謀。
4.出自《湯媼傳》自是廣文非媼(指湯婆子),寢不安席。
6.
不,不是。
1.出自《易·坤》非一朝一夕之故。
2.出自《淮南子·修務訓》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種。
3.出自《三國演義》十常侍賣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
4.出自《獅子》“獅子”,并非真正的獅子,只是一個人的綽號。
7.
仇恨;怨恨。參見“非怨”。
1.出自《國語·晉語八》今既無事矣,而非和,於是加寵,將何治為?
8.
詆毀;譏諷。
1.出自《孝經·五刑》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2.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上》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
9.
豈非;未嘗。
1.出自《書·大禹謨》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三》宗閔曰:“君揣我何念?”杜曰:“非大戎乎?”曰:“是也。”
4.出自《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會意諧聲,非文字精義耶?
10.
虛假,不真實。參見“非語”。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終日之言,必有圣之事;百發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然而世不與也,其守節非也。
11.
謂改變,不同原樣。
1.出自《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
2.出自《烏江東鄉往還馬上作》詩殘日兩竿荒戍遠,青山滿眼故園非。
12.
不如,比不上。
1.出自《北山寫望》詩晚來山北景,圖畫亦應非。
13.
必須;定要。
1.出自《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絳》那少年的,如閨女一般,深居簡出,非細相熟的主顧,或是親戚,方才得見。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說非你回來不行呢。
3.出自《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因為乾隆的意見,是以為既敢“狂吠”,必不止于一兩聲,非徹底根究不可的。
14.
疑問助詞,相當于“否”。
1.出自《漢書·終軍傳》偃(徐偃)矯制而鼓鑄者,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至秋乃能舉火。此言與實反者非?
2.出自《后漢書·董卓傳》車駕即日發邁
3.出自《老境》詩堪笑街頭小兒女,問予君是伯休非?
15.
通“避”。躲開。
1.出自《墨子·耕柱》古者周公旦非關叔辭三公,東處於商奄,人皆謂之狂。
16.
通“彼”。那。
1.出自《墨子·三辯》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17.
非洲的簡稱。
1.出自如:亞、非、拉。
18.
姓。參見“非子”。
1.出自《史記·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下》后有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汧渭之間。
3.出自《詠懷》非子為我御,逍遙游荒裔。
19.
引申為不喜歡,討厭。
1.出自《白鶴吟示覺海元公》吾豈厭喧而求靜?吾豈好丹而非素?
20.
指不在,不存在。
1.出自《浣溪沙·姜女祠》詞澄海樓高空極目,望夫石在且留題,六王如夢祖龍非。
1.癲癇。一種由腦疾患﹑腦部外傷等引起的病。發作時突然昏倒,口吐泡沫,全身痙攣,意識喪失。
2.瘋顛。
1.顛狂迷亂。
2.不規則地顛簸。
1.頭發。
2.見"顛毛種種"。
1.語本《左傳.昭公三年》"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杜預注"種種,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復為害。"后因以"顛毛種種"謂衰老。
1.指頭發。旄,通"毛"。
1.傾倒覆沒。
1.昏亂迷惑。
1.指宋代書法家米芾。芾愛石成癖,卻行止違世脫俗,倜儻不羈,世稱"米顛"。
1.頂端末梢。
1.迷惑,沉湎。
1.猶迷惑。
1.衰敗覆滅。
2.困頓挫折。
3.跌落;墜落。
1.跌落溺水。
1.見"顛蹶"。
跌倒,比喻處境窘迫困頓顛沛流離。
1.動蕩不安,四處流浪,困頓窘迫。
1.跌倒;跌落。
2.死亡;滅亡。
3.挫折困頓。
1.同"顛沛流離"。
1.顛簸;翻騰。
1.見"顛撲不破"。
1.無論怎樣摔打都不破。比喻言論﹑學說牢固可靠,不可推翻﹑駁倒。
1.狂放奇特。
1.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形,花暗紫色,結黑色漿果。根﹑葉均可入藥。
1.指宋書法家米芾。芾行止違世脫俗,世稱"米顛"。
1.天日,天空的太陽。
形容神智不清,說話、做事錯誤百出此人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語。
1.指唐書法家懷素。
1.闐實。充實;塞滿。顛,通"闐"。
1.枝頭微微抖動,搖曳。形容依戀。
1.戲鬧玩耍。
1.指唐書法家懷素。懷素繼張旭,善狂草﹐行止顛狂放誕,世稱"顛素"。
2.唐代書法家張旭和僧懷素的并稱。
1.反復思索;斟酌。
1.傾危的高臺。
1.嘴里念叨,心中掛念。
1.猶顛痜。
1.形容老人頭發稀少。童,禿發。
1.點頭晃腦。多用以表示贊同﹑贊賞。
1.見"顛頭播腦"。
1.見"顛頭播腦"。
1.謂倒地而死。
1.傾側翻轉。
2.覆滅。
3.顛困艱危。
4.指陷于顛困艱危境遇的人。
1.頭和尾。
1.困頓危難。
1.下陷。
2.覆滅。
3.指使覆滅。
1.唐代書法家張旭嗜酒,每大醉狂走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世呼"張顛"。見《新唐書.文藝傳中.張旭》◇因以"顛旭"稱張旭。
1.顛頓昏花。
2.即癲癇病。俗稱羊癇瘋。
1.悵惘怨悶貌。
1.見"顛崖"。
1.亦作"顛崕"。
2.高聳的山崖;山崖之上。
1.指竗顏山。古山名。在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元狩四年名將霍去病追匈奴至竗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即此山。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