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浪費。
1.
共,共有。參見“靡角”。
1.出自《易·系辭上》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2.
散,分散。
1.出自《管子·山權數》國用相靡而足,相困揲而??。
2.出自《墨子·尚同中》靡分天下,設以為萬國諸侯。
3.出自《淮南子·天文訓》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3.
損壞。
1.出自《詩·周頌·烈文》無封靡于爾邦。
2.出自《國語·越語下》王若行之,將妨于國家,靡王躬身。
3.出自《說苑·正諫》泰山之溜穿石,引繩久之,乃以挈木。水非石之鉆,繩非木之鋸也,而漸靡使之然。
4.
毀滅;消滅。
1.出自《荀子·大略》利夫秋豪,害靡國家。
2.出自《戰國策·秦策五》四國為一,將以圖秦,寡人屈於內,而百姓靡於外,為之奈何?
3.出自《答客難》繇是觀之,譬猶鼱鼩之襲狗,孤豚之咋虎,至則靡耳,何功之有?
5.
耗費,浪費。
1.出自《墨子·節葬下》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
2.出自《戰國策·楚策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
3.出自《新書·道術》費弗過適謂之節,反節為靡。
4.出自《進學解》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
6.
糜爛,腐爛。
1.出自《莊子·胠篋》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
2.出自《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昭信〕與去共支解(望卿),置大鑊中,取桃灰毒藥并煮之。召諸姬皆臨觀,連日夜靡盡。
7.
指鳳死。
1.出自《禽經》鳳靡鸞吪,百鳥瘞之。
2.出自《將去日本示從亡諸子》詩鳳靡鸞吪歷幾時,蒼茫大地欲何之?
1.指鉛字。
1.太平軍軍中口語。即槍炮子彈。因子彈多用鉛制彈頭﹐而彈體圓如砝碼﹐故名。
1.筆墨。
1.指銀。
1.比喻重而厚的隔絕。
1.亦作"鉼駑"。
2.鉛刀駑馬。喻低微的能力。
1.晶瑩閃亮的臺階。
1.鉛制的錢幣。中國最早的鉛錢是五代時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閩王王審知所鑄"開元通寶"小錢。其后﹐南漢高祖干亨二年(918年)所鑄的"干亨重寶"﹐以十枚當銅錢一枚。清咸豐時﹐也曾鑄造大小鉛錢。此外﹐還有鉛制的私錢。
1.古人書寫文字的工具。鉛﹐鉛粉筆﹔槧﹐木板片。語出《西京雜記》卷三﹕"揚子云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絶域四方之語。"
2.指寫作﹐校勘。
3.指文章﹐典籍。
1.田徑運動使用的投擲器械之一。球形﹐用鐵或銅做外殼﹐中心灌鉛。
2.田徑運動項目之一。運動員用手托住鉛球﹐在投擲圈內以滑步等形式用單手將球自肩上方推出﹐落入規定區域內為有效。
1.用鉛粉打扮的面容。
1.青灰色。
1.指道家用鉛汞煉制的丹砂。
1.山名。在江西省鉛山縣西南。舊名桂陽山﹐又名楊梅山。唐﹑五代時產鉛﹐故改稱"鉛山"。
1.化妝用的鉛粉。
2.藥名。可黑須發。
1.比喻晶瑩凝聚的眼淚。
1.鉛錫合金。
1.鍍鋅的鐵絲。不易生銹。顏色像鉛﹐故名。
1.筆和紙。
2.謂素白的容貌。
1.指含鉛地層比較連續而且分布范圍較廣的鉛產地。
1.男子陰莖的隱語。
2.印刷時夾在各個鉛字行間的條狀物﹐用鉛﹑銻﹑錫的合金制成。
3.自動鉛筆的筆芯。
1.鉛和鐵。
2.鍍鋅鐵的通稱。
1.用鍍鋅鐵皮做的可拎的圓桶。
1.指槍炮的彈丸。
1.即鉛。
1.猶鉛刀。
1.鉛彈和火藥。
1.用鉛字排版印刷。大量印刷時﹐排版后則制成紙型﹐再澆制成鉛版進行印刷。
1.指光潤的鉛粉。
1.亦作"鈆摘"。
2.猶筆錄。
1.與水平面垂直的。參見"鉛垂線"。
1.以鉛粉校改書籍中的謬誤。指校勘之事。
1.因多次吸入大量鉛塵或鉛煙﹐長期少量或偶然大量口服鉛化合物所引起。早期表現為類似神經衰弱的癥狀﹐典型者有腸絞痛﹑貧血和肌肉癱瘓﹐也可累及腎臟。嚴重的可發生腦病﹐威脅生命。治療以排鉛為主﹐可采用依地酸二鈉鈣等注射。預防工業性鉛中毒應改善衛生技術設備﹐加強個人防護﹐盡量用無鉛化合物替代等。
1.即筑。古擊弦樂器﹐其聲激越凝重。戰國末燕人高漸離擅長擊筑﹐曾在筑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
1.即鉛丸。
1.用鉛﹑銻﹑錫合金鑄成的印刷或打字用的活字。
1.鉛﹑銻﹑錫的合金﹐其中鉛約占75%﹑銻20%﹑錫5%﹐特點是堅硬而容易熔化﹐供鑄造印刷活字和印刷版。這種合金凝固時﹐體積稍有膨脹﹐能使印刷的字紀線條清晰。也叫活字合金。
1.謙虛﹐不自高自大。
1.謙虛謹慎。
1.謙讓。
1.窮蹙﹔窮困。
1.《易.系辭下》﹕"謙﹐德之柄也。"后以"謙柄"指謙遜的德行。
1.謙遜的稱呼。
2.說客氣話。
1.謙遜自持。
1.謙虛謹慎。
1.見"謙沖"。
1.謙虛而崇高。
1.謙虛的言辭。
1.謙虛的言辭。
2.謙讓﹔推辭。
1.因畏懼而退縮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