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棍子(多指粗而短的)。
2.
形容詞
指在某方面優秀,如體力強、能力高、成績好等。
1.
棍,杖。
1.出自《古今注·輿服》漢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為之,黃金涂兩末,謂為金吾。
2.出自《魏書·爾朱榮傳》人馬逼戰,刀不如棒。
3.出自《續世說·方正》魏高道穆為御史中尉,帝姊壽陽公主行犯清路,執赤棒卒呵之不止。
4.出自《吶喊·阿Q正傳》不料這禿兒卻拿著一支黃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謂哭喪棒--大踏步走了過來。
2.
用棍棒擊打。
1.出自《北齊書·瑯邪王儼傳》魏氏舊制,中丞出,清道,與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遙住車,去牛,頓軛於地,以待中丞過,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
2.出自《續世說·方正》道穆令卒棒破其車,公主深恨,泣以訴帝。
3.
方言。好,恰當。
1.出自《龍須溝》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現在民教館都請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嗎?
2.出自《女店員》問的棒!再這么問!
3.出自《鹿的故事》白祿山騎著一匹黃膘馬,雖說個頭不高,但是耐力、速度都很棒。
4.
方言。強;高超。
1.出自《在和平的日子里》常飛活靈活現地說:“老祁是很棒啊!站在橋頭,挽起袖子,指揮工人工作喊得好兇啊!”
2.出自《艷陽天》脫谷機那玩藝可棒啦!一個就頂百八十人。
5.
方言。健壯。
1.出自《亂鐘》小胡的數學不行,可是身體真棒。
2.出自《杜晚春》上山伐木,野外刈草,取石開渠,這些都是只有被挑選出來的年輕棒小伙子,才能爭得的鏖戰權力。
6.
方言。堅硬;不柔軟。參見“棒硬”。
1.出自《創業》秦發憤跪在冰涼棒硬的鋼板上,用一團棉紗使勁地擦著機器和地板。
7.
玉米穗。
1.出自《王保京》詩他爸聽說是縣長,嚇得心跳臉皮黃:“莫非為玉米沒結棒,來找麻煩把臉傷。”
8.
量詞。表示借助“棒”來實現的動作或事情所經過的段落。
1.出自《水滸傳》只聽得一棒鑼聲向處,林子背后山坡腳邊撞出一彪軍來。
2.出自《文匯報》也就是說,全球經濟失衡的風險還在不斷積累。需要時刻警惕的是,中國不能成為這場“大地震”的第一棒犧牲者。
3.出自又如:在接力賽中,我跑第一棒。
9.
同“磅”。英美制重量單位。
1.出自《四洲志》千八百二十八年(道光八年),三處產金五十三,銅三萬千五百躉,鐵六萬六千躉,銀三十二萬四千棒。
1.古代用火攻的軍陣。
2.指烈火彌漫的戰陣。
1.古代掌火之官。
2.指仲夏。古以五行配四時,火旺于夏,故稱。
3.指漢朝。
1.中醫指危急的病癥。
1.古代有關防火救災的事。
1.道教傳說的一種仙草。
①涂著硝的紙,容易燃燒,多用做火煤兒。②〈方〉迷信的人祭奠死人時燒的紙。
1.用涂著硝的紙條搓成的引火物。
1.用火烘烤。
1.見"火生蓮"。
1.報火警的鐘。
供引火用的火◇革命的~。
1.見"火洲"。
1.舊時有火攻裝備的戰船。
1.亦作"火州"。
2.傳說南海古地名。
3.泛指南方炎熱地方。
4.古地名『時為高昌壁,唐時為高昌縣,宋元時為高昌回鶻國都。吐魯番所得突厥文寫本作qoco,其地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之哈剌和卓城(karakhoja)。
1.即火齊珠。
1.劍飾。劍首以火珠為飾,故稱。
1.猶言火樹銀花。
引起火災的人家。
1.即火筷子。
〈方〉火筷子。
1.古代火攻用的一種武器。
1.焚毀敵方運輸中的后勤物資。
1.古代軍隊中低級軍官的一種名稱。
1.秋天;秋日的天空。
1.火神。
1.取火工具。
1.猶火耕。
古代兵制十人為一火,火長一人管炊事,同火者稱為火伴,現在泛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寫作伙伴。
1.同伙自相拼殺。
1.舊稱船舶上掌管羅盤的人。
1.聚伙為惡的黨徒。猶團伙。
1.猶盛多。
1.同"伙繁"。
1.繁多。
同‘火夫 ’②。
1.盛多。
①合作的人;伙伴(多用來當面稱對方)~,咱得加快干。②舊時指店員或長工當年我在這個店當~。
1.伙伴,相與共事的人。
2.對同輩人或同伴的稱呼,猶言伙計。
1.結伙抵賴。
1.即火器。舊時指槍炮等武器。
跟別人合在一起(做事)老王~幾個退休工人辦起了農機修理廠。
1.舊指軍隊中燒飯的人。
1.嘆詞。表示驚羨。
2.謂盛多。
1.清代湘軍﹑淮軍中的伙頭軍。
1.結伙共事的朋友。
2.舊時稱店員。猶伙計。
1.結成伙的盜賊。
伙蘑鬯們是一~。
1.寄留。
1.見"過謫"。
1.流駛;很快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