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棍子(多指粗而短的)。
2.
形容詞
指在某方面優秀,如體力強、能力高、成績好等。
1.
棍,杖。
1.出自《古今注·輿服》漢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為之,黃金涂兩末,謂為金吾。
2.出自《魏書·爾朱榮傳》人馬逼戰,刀不如棒。
3.出自《續世說·方正》魏高道穆為御史中尉,帝姊壽陽公主行犯清路,執赤棒卒呵之不止。
4.出自《吶喊·阿Q正傳》不料這禿兒卻拿著一支黃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謂哭喪棒--大踏步走了過來。
2.
用棍棒擊打。
1.出自《北齊書·瑯邪王儼傳》魏氏舊制,中丞出,清道,與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遙住車,去牛,頓軛於地,以待中丞過,其或遲違,則赤棒棒之。
2.出自《續世說·方正》道穆令卒棒破其車,公主深恨,泣以訴帝。
3.
方言。好,恰當。
1.出自《龍須溝》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現在民教館都請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嗎?
2.出自《女店員》問的棒!再這么問!
3.出自《鹿的故事》白祿山騎著一匹黃膘馬,雖說個頭不高,但是耐力、速度都很棒。
4.
方言。強;高超。
1.出自《在和平的日子里》常飛活靈活現地說:“老祁是很棒啊!站在橋頭,挽起袖子,指揮工人工作喊得好兇啊!”
2.出自《艷陽天》脫谷機那玩藝可棒啦!一個就頂百八十人。
5.
方言。健壯。
1.出自《亂鐘》小胡的數學不行,可是身體真棒。
2.出自《杜晚春》上山伐木,野外刈草,取石開渠,這些都是只有被挑選出來的年輕棒小伙子,才能爭得的鏖戰權力。
6.
方言。堅硬;不柔軟。參見“棒硬”。
1.出自《創業》秦發憤跪在冰涼棒硬的鋼板上,用一團棉紗使勁地擦著機器和地板。
7.
玉米穗。
1.出自《王保京》詩他爸聽說是縣長,嚇得心跳臉皮黃:“莫非為玉米沒結棒,來找麻煩把臉傷。”
8.
量詞。表示借助“棒”來實現的動作或事情所經過的段落。
1.出自《水滸傳》只聽得一棒鑼聲向處,林子背后山坡腳邊撞出一彪軍來。
2.出自《文匯報》也就是說,全球經濟失衡的風險還在不斷積累。需要時刻警惕的是,中國不能成為這場“大地震”的第一棒犧牲者。
3.出自又如:在接力賽中,我跑第一棒。
9.
同“磅”。英美制重量單位。
1.出自《四洲志》千八百二十八年(道光八年),三處產金五十三,銅三萬千五百躉,鐵六萬六千躉,銀三十二萬四千棒。
1.驅除。
1.除去虛妄。
1.驅除邪惡。
1.消除他人的疑惑。《新唐書.僖宗紀》有"協禮經之旨,祛中外之疑"句。宋儲泳著有《祛疑說》。
1.見"祛練神明"。
1.驅逐(邪妖﹑災異)。
1.猶胠篋。
1.原謂撬開箱子◇亦泛指盜竊。
2.指盜竊者。
1.小偷。
1.猶胠篋。指盜竊。
1.右翼。古代戰陣有左右翼。借指事物之相輔相成者。
1.除去。袪,通"祛"。
1.清除。袪,通"祛"。
1.強健貌。
1.謂緣飾袖口。裼,通"緆"。
1.除病。袪,通"祛"。
1.撩起衣服前往受業。形容虛心求教。
1.攪糞蛆的無齒耙。比喻無端惹事﹑挑撥是非之人。
1.產于華南的一種異草。
1.蠅類的幼蟲。
2.比喻令人厭惡的東西。
3.比喻卑鄙無恥之徒或渺小無用的人。常用作詈詞。
1.比喻卑下無能之輩。
1.謂渺小無用的東西。
1.見"蛆蟝"。
1.亦作"蛆渠"。
2.即馬蚿。百足蟲。
1.謂心地骯臟﹐腹懷淫亂。
1.蛆蟲和蒼蠅。亦比喻卑劣齷齪者。
1.猶身材。
1.猶身軀。脰,頸項。
1.亦作"軀干"。
2.泛指身體。
3.專指胴體部分。
由椎骨、肋骨和胸骨互相連接成可活動的脊柱和骨性胸廓。作用是支持頭部,保護脊髓和胸腹腔內的內臟器官。
1.體格。
1.身體。引申指生命。
1.猶身骨。
1.軀殼;身體。
1.指身體,對精神而言。
1.金元時以被俘的漢人為奴,稱"軀口"。亦簡稱"軀"。軀,通"驅"。
1.見"軀老"。
1.謀求顯達。
2.謂拜見主人時,請管門人通報姓名。
3.請求通使往來。
1.找出共同之處,保留不同之處。
1.請求離去。
2.引退,自請辭職。
1.請托。
1.探訪。
2.指求神問卜。
1.尋覓疵病或過失‖有故意挑剔之義。
1.謂以服藥﹑辟谷﹑修煉等方法,求得長生不老。古代道家﹑方士多倡之。
2.訪求仙人。
1.尋求賢能的人。
1.見"求賢如渴"。
1.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1.謂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禪宗認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1.亦作"求伸"。
2.企求伸展。信,通"伸"。
3.引申為企求施展抱負。
1.需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