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阻止;壓制。禁止。
2.
名詞
(è)姓。
1.
抑制;阻止。參見“遏私”。
1.出自《詩·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2.出自《抱樸子·漢過》忠謇離退,奸兇得志,邪流溢而不可遏也,偽涂辟而不可杜也。
3.出自《論佛骨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
4.出自《山洪》現(xiàn)在雙全官對壽官這樣憤不可遏,不留情的加以抨擊,他很有點為壽官抱屈。
2.
掩蓋;遮蔽。參見“遏惡揚善”。
1.出自《投所知》詩盡美固可揚,片善亦不遏。
3.
斷絕;禁絕。
1.出自《書·武成》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
2.出自《楚辭·天問》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3.出自《西征賦》武皇忽其升遐,八音遏於四海。
4.
阻擊;抵御。
1.出自《孫子·軍爭》餌兵勿食,歸師勿遏。
2.出自《呂氏春秋·悔過》蹇叔謂其子曰:“晉若遏師,必於淆。”
5.
古代樂曲《韶夏》的又稱。
1.出自《國語·魯語下》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
6.
通“堨”。堤壩。
1.出自《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魏以吳軍入其疆土,恥於受侮,命大將吳遵、諸葛誕等率眾七萬,欲攻圍兩塢、圖壞堤遏。
2.出自《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修治塘遏,可用十一萬八千余夫。
3.出自《水經(jīng)注·鮑丘水》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高一丈。
7.
通“害”。傷害。
1.出自《詩·大雅·文王》宜鑒于殷,駿命不易。命之不易,無遏爾躬。
8.
姓。春秋有遏父。見宋邵思《姓解》卷一。
1.出自《姓解》春秋公子譜有遏父,周時為陶正,后封其子於胡。
1.煽惑;煽動。
1.山崩河沸。喻社會動亂。語本《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1.猶言分崩離析。
1.痛心忿怒。
1.見"崩隕"。
1.痛心傷感。
1.悲痛哽咽。
1.驚慌恐懼。
1.叩頭號哭。
1.水奔涌聲。
1.古代稱帝王﹑諸侯之死。
1.塌毀。
2.敗壞衰落。
1.崩潰滅亡。
1.見"崩藉"。
1.《書.泰誓中》"百姓懔懔,如崩厥角。"孔傳"言民畏紂之虐,危懼不安,若崩摧其角,無所容頭。"后因以"崩角"指暴虐的統(tǒng)治。
2.《孟子.盡心下》"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焦循正義"厥角是以角蹶地。若崩者,狀其厥之多而迅也。"后因以"崩角"指叩頭。
1.謂山崩川竭。語本《國語.周語上》"三川竭,岐山崩。"
1.崩塌瓦解。
1.亦作"崩籍"。
2.猶言崩潰瓦解。
1.猶潰散,渙散。
20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的青年亞文化群體。其特征是穿破舊的服裝,臉部化妝得光怪陸離,留麥穗型頭發(fā)并染成各種顏色,有的還插上羽毛,形象駭人。
1.痛心慚愧。
完全破壞;垮臺(多指國家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
1.奔騰的波浪。
1.倒塌斷裂。
2.猶言分崩離析。
(物體)猛然分裂成若干部分炸藥轟隆一聲,山石~。
1.山崖上下瀉的水流。
德昂族的舊稱。
1.中醫(yī)婦科病名。
1.猶動亂。
1.塌毀。
2.衰落。
1.倒塌,傾倒。
2.引申為沒落。
1.塌毀。
1.迫切。
2.奔忙。
1.猶飛騰。
1.毀壞傾覆。
1.亦作"崩闕"。
2.敗壞。
1.見"崩缺"。
1.猶騷亂。
1.敗壞,喪亡。
1.痛心悲傷。
1.損壞的刻石。指殘碑。
1.指帝王之死。
1.崩裂倒塌。
2.形容陡峭。
1.殘破損壞。
崩裂而倒塌江堤~。
懸崖、陡坡上的巖石、泥土崩裂散落下來;崩塌山崖~。
1.奔騰。
2.奔走,奔波。
3.動蕩,紛亂。
4.形容雜亂之貌。
5.飛揚,紛飛。
1.激流。
1.見"崩阤"。
1.分裂瓦解。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