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因寒冷或驚懼而顫動;哆嗦。
2.
動詞
甩動;振動。
3.
動詞
(跟“出來”連用)全部倒出;徹底揭露。
4.
動詞
振作;鼓起(精神)。
5.
動詞
諷刺人突然得勢或生活水平突然提高。
6.
動詞
顯示。
1.
振動;甩動。
1.出自《西游記》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
2.出自《奔》一個可憐的瘦雄雞,也抖了抖翅膀,伸著頸格格的叫了起來。
3.出自《東方》如果他把小白旗帶著啵啵的風聲嗖地向前一抖,那就是說:“前面正常,同志們,加油干吧!”
2.
顫動,哆嗦。
1.出自《水滸傳》艄公戰抖抖的道:“小人去說?!?/p>
2.出自《兒女英雄傳》典史登時嚇得渾身發抖。
3.出自《啼笑因緣》只見她母親兩只胳膊互相抱著,身如篩糠一般的抖。
3.
掙扎。
1.出自《廿載繁華夢》他若是抖不過來,倒要著人到香港去叫駱管家回來,好把喪事理理兒便罷。
4.
謂抖動著向外倒出。
1.出自《讀〈戰國策〉》詩抖盡祖龍囊底智,咸陽回首亦成塵。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茶博士抖那錢出來數了,使索子穿了,有三貫錢,把零錢再打入竹筒去。
3.出自《春潮急》說著,將籮筐一翻,把那塊界石抖了出來。
5.
謂把情況揭露出來。
1.出自《紅樓夢》這是一輩子的把柄兒。好便罷,不好,咱們就抖出來!
2.出自《一個沒有登記的同志》這茶房可真不得了,簡直跟在堂上招口供一樣,把我的底全抖出來了。
6.
振作。
1.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下·科諢》瞌睡醒時,上文下文已不接續,即使抖起精神再看,只好斷章取義作零出觀。
2.出自《紅樓夢》你老人家把威風也抖一抖。
3.出自《臘梅花·小社員》但他抖了抖精神說:“對,我這就去!”
7.
神氣;威風。趾高氣揚的樣子。
1.出自《龍須溝》行,你算是走對了路子,抖起來啦!
2.出自《等因奉此》老子那時候到這兒當科員,他連初中還沒畢業哩!在外面鬼混了幾年,回家抖起來了。
8.
突然。參見“抖然”。
1.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從不見他手腳有甚毛病,如何抖然生起盜心?
2.出自《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眾人﹞走不上幾步,抖然起一陣狂風,燈火俱滅,只見一只黃斑吊睛白額虎,從半空中跳將下來。
1.雙生,孿生。
1.廣東舊稱與外國商人貿易的經紀人為"宨氈"。即英語merchant的粵語譯音。
1.方言。雙生子。
1.敬尸之俎。古代祭祀時用以盛牲體心舌之器。
1.來路不正的財物。
1.猶虛名。
1.幽深貌。
1.遠離貌;睽違貌。
2.幽深貌。
1.美艷輕佻。
1.指虛假不實之言。
1.窈窕。美貌。
1.浮薄;妖艷。
1.古代巴蜀一帶的民歌。
1.掉換。彼此互換。
1.美好貌。
1.縱目觀賞。
1.猶視聽。謂耳目所及。
1.從高處遠望。
2.觀看;觀賞。
1.遠望。
1.登高遠望。
1.猶言凝神遠望。
1.銚子。
1.見"銚弋"。
1.亦作"銚鎒"。
2.銚和耨。鋤田的用具。
1.見"銚耨"。
1.亦作"銚苙"。
2.羊桃的別名。葉似桃﹐花白色﹐子如小麥。
1.銚子。
煎藥或燒水用的器具,形狀像比較高的壺,口大有蓋,旁邊有柄,用沙土或金屬制成。也作吊子。
1.周濟給助。
1.謂荒年賑濟災民。
1.接濟﹑救助鰥寡孤獨及其他貧困的人。
1.救助保全。
1.資助供養。
1.救濟,施舍。
1.謂以財物相救助。
1.謂以錢財糧食相周濟。
1.周濟供養。
1.小漁舟。
1.兒童游戲的一種。
1.亦稱"跳百索"。
2.兒童跳繩游戲。
1.見"跳白索"。
1.指從這個工作崗位跳到那個工作崗位。
2.跳級。
全稱跳板運動”。也稱板舞戲”。朝鮮族的民間娛樂活動。通常在夏歷正月十五和端午節舉行。用一塊長約5米,寬04米,厚005米的木板,中間墊一捆稻草即成。玩耍時,中間坐一人,兩端各站一人,利用木板彈力一上一下,在空中表演各種動作。如比賽,以跳得最高者為勝。
競技跳水項目之一,在有彈性的金屬或玻璃鋼跳板上進行。跳板高度有1米和3米兩種。動作有面對池向前跳水,面對板向后跳水,面對池反身跳水,面對板向內跳水及轉體跳水。各組均有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按兩種動作得分總和評定名次。
1.見"跳板"。
1.跳船。
1.跳舞雜戲的一種。
1.逃奔。
1.猶跳躍。
1.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