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七里香社区在线看,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

刷刷題

【鼎】的拼音、怎么讀

鼎

拼音: dǐng

繁體:鼎

筆畫:12

部首:鼎

五筆:hndn

結構:半包圍

五行:火

基本釋義

1.

名詞

古代煮東西的炊具,多為圓腹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兩耳的。現在發現的銅鼎是由陶鼎發展而成的,在商周時期曾被貴族作為權力和等級的標志。

2.

名詞

〈書〉借指王位、帝業。

3.

形容詞

〈書〉大。

4.

名詞

〈方〉鍋。

5.

名詞

(Dǐng)姓。

6.

副詞

〈書〉正當,正在。

詳細釋義

1.

亦作“鐤”。亦作“鼑”。

2.

古代炊器,又為盛熟牲之器。多用青銅或陶土制成。圓鼎兩耳三足,方鼎兩耳四足。盛行于商周。多用為宗廟的禮器和墓葬的明器。

1.出自《周禮·秋官·掌客》鼎簋十有二。

2.出自《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

3.出自《槐葉冷淘》詩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4.出自《紅樓夢》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多高青綠古銅鼎。

3.

相傳夏禹鑄九鼎,歷商至周,為傳國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國家政權和帝位。

1.出自《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

2.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三·天目山》未幾,宋鼎果移,此固天地之大數,亦有關於山川之氣耳。

3.出自《贛南游擊詞》賊子引狼輸禹鼎,大軍抗日渡金沙,鐵樹要開花。

4.

古時烹殺罪人的刑具。

1.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赴鼎非冤,誠知所處。

2.出自《詠史》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5.

煉丹煮藥之器。

1.出自《故太學士博士李君墓志銘》其法以鈆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沙云。

6.

卦名之一。巽下離上。去故取新之象。

1.出自《易·鼎》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

2.出自《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7.

引申為更新。參見“鼎新革故”。

1.出自《參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2.出自《〈洛陽名園記〉序》配造物而相嫵媚,爭妍競巧于鼎新革故之際。

3.出自《謁禹廟》詩鼎革固天啟,運興匪人謀。

4.出自《神雀頌》質文鼎革,沿習因成。

5.出自《投梭記·渡江》朝廷多故,須知鼎革天之數。

6.出自《我的學生時代》而且在那鼎革的時期,學校多是奉行故事。

8.

顯赫,盛大。參見“鼎族”、“鼎貴”。

1.出自《討侯景檄》諸君或世樹忠貞,身荷寵爵,羽儀鼎族,書勛王府。

2.出自《漢書·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興曰:“顯鼎貴,上信用之。今欲進,弟從我計,且與合意,即得入矣。”

3.出自《鐵圍山叢談》今州將鼎貴,且厚遇,逆之必不可,為之柰何?

4.出自《上鹽城令述德》詩門風常有蕙蘭馨,鼎族家傳霸國名。

5.出自《焦氏筆乘·金陵舊事下》金陵鼎族,聚居橫塘、查浦間,樓閣壯麗,天下莫比,至趙宋猶然。

9.

比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

1.出自《后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臺鼎。

2.出自《野獲編·科場二·北場口語之多》辛卯則馮臨胊為政,時負海內重望,自愛其鼎。

3.出自《文心雕龍·程器》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

10.

指地位和功名。

1.出自《野獲編·禮部一·國初蔭敘》〔世胄子弟〕非甚不肖,猶自愛其鼎。

2.出自《漱華隨筆·忍庵先生》當自愛其鼎,勿同乎流俗。

11.

比喻三方并立之勢。參見“鼎立”、“鼎足”。

1.出自《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輒次其韻》自君兄弟還,鼎立知有補。

2.出自《鷗陂漁話·劫灰錄李定國事》鼎立何瞿堪合傳,平心未取薄黃巾。

3.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

4.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參分天下,鼎足而居。

5.出自《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他這一敗,關系大局,迅速動搖了鼎足的平衡,使蜀漢一蹶不振。

12.

最,頂。參見“鼎能”。

1.出自《仙子步蟾宮·十劣》曲這兩點怕不是鼎,那一塊也欠十成。

13.

量詞。

1.出自《管子·輕重乙》其有親戚者,必遺之酒四石,肉四鼎。

2.出自《英烈傳》那廟前路臺上,原鑄有鐵??一鼎。

14.

副詞。表示正在進行或正處于某種狀態。相當于“正”、“正當”、“方”。參見“鼎盛”、“鼎來”。

1.出自《漢書·匡衡傳》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2.出自《與張護戎啟》鼎來敝邑,甫次近郊,傳聞使旌,適在州部,將親盛德,尤激歡悰。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允文(虞允文)再具捷奏,且言:“敵軍鼎來,臣不當便引去。”

4.出自《漢書·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

5.出自《南史·孔靖傳》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躋,廢立之事,臣不敢聞。

6.出自《明史·盧洪春傳》陛下春秋鼎盛,諸癥皆非所宜有。

15.

姓。宋有鼎澧。見《奇姓通》。

1.出自《奇姓通》宋將鼎澧,兵馬知監,死於金難。

相同筆畫的字

相同部首的字

相同讀音的字

組詞

甌臾

1.甌與臾。比喻地面洼陷不平之處。


甌粵

1.見"甌越"。


甌越

1.亦作"甌粵"。

2.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今浙江甌江流域一帶。主要由早已居住在甌江流域并創造了印紋陶遺存的土著民發展形成◇亦以指古甌越所居之地。


鷗伴

1.作為伴侶的鷗鳥。指退隱生活。


鷗保

1.養水鳥的傭者。


鷗波

1.鷗鳥生活的水面。比喻悠閑自在的退隱生活。


鷗波萍跡

1.比喻閑適自由的隱者生活。


鷗泛

1.鷗鳥浮游。


鷗浮鷺立

1.形容物體聳露在水面上。


鷗閣

1.郊外水邊的樓閣。


鷗鷺盟

1.猶鷗盟。


鷗盟

1.謂與鷗鳥為友。比喻隱退。


鷗夢

1.指隱逸的志趣。


鷗情

1.指隱退的心情。


鷗沙

1.鷗鳥棲息的沙洲。亦指隱者居處。


鷗社

1.猶鷗盟。


鷗水相依

1.比喻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環境。


鷗汀

1.鷗所棲息的小洲。


鷗閑

1.謂鷗鳥閑暇自在。形容隱退者的悠閑生活。


鷗心

1.指退隱者悠閑自在的心境。語本宋黃庭堅《登快閣》詩"此心吾與白鷗盟。"


農甿

1.亦作"農氓"。

2.農民。


農民

1.指務農的人。


農民協會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群眾組織。以貧雇農為核心。簡稱農會或農協。


農膜

1.農用塑料薄膜的簡稱。


農末

1.古代指農業和商業。末,謂逐末利,指商業。


農畝

1.亦作"農晦"。

2.猶鄉野。

3.農田。

4.指農耕。


農畮

1.見"農畝"。


農牧

1.農耕和放養牲畜。


農牧業

1.指農業和畜牧業。


農奴

1.封建社會中隸屬于農奴主或封建主的農業勞動者。亦借指受剝削壓迫的農民。


農奴制

1.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剝削制度。其基本特點是農民以奴役性條件從封建主領得份地,世代使用,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對封建主和封建國家處于人身依附地位,成為農奴。封建主可以懲罰﹑出賣農奴,或沒收其財產。封建國家還強迫農奴提供徭役﹑繳納貢稅,農奴毫無政治權利。


農奴主

1.占有土地,統治和剝削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的封建主。


農畔

1.田界。借指田間。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


農圃

1.農田園圃。

2.指農家。

3.耕稼,農耕。


農期

1.農時。


農器

1.農用器具。


農樵

1.農民和樵夫。


農情

1.猶農事。

2.農業生產的情況。


農穰

1.謂農作物豐收。


農人

1.指務農的人。


農桒

1.見"農桑"。


農桑

1.亦作"農桒"。

2.農耕與蠶桑。

3.指農作物和桑樹。


農穡

1.耕種收獲。泛指農業生產。


農商

1.農業和商業。


農舍

1.指農民的房舍。


農社

1.古代農村中的互助組織。


農師

1.周代官名。即上士。

2.古代掌管農事的官。


農時

1.適宜于從事耕種﹑收獲的時節。


農食

1.糧食。


農士

1.指務農的人。

刷刷題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集群注冊)
? 2019 shuashuati.com 京ICP備20000060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0703

聲明: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子长县| 报价| 青龙| 墨竹工卡县| 团风县| 高安市| 蓬安县| 博湖县| 黑龙江省| 凤凰县| 马关县| 望江县| 台北县| 顺义区| 乡宁县| 延庆县| 安西县| 敦煌市| 茂名市| 株洲县| 沈丘县| 胶州市| 清镇市| 玉林市| 新蔡县| 平顺县| 永清县| 清涧县| 临高县| 寻乌县| 崇仁县| 丰城市| 英吉沙县| 延川县| 闽侯县| 澳门| 龙泉市| 安徽省| 富源县| 南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