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煮東西的炊具,多為圓腹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兩耳的。現在發現的銅鼎是由陶鼎發展而成的,在商周時期曾被貴族作為權力和等級的標志。
2.
名詞
〈書〉借指王位、帝業。
3.
形容詞
〈書〉大。
4.
名詞
〈方〉鍋。
5.
名詞
(Dǐng)姓。
6.
副詞
〈書〉正當,正在。
1.
亦作“鐤”。亦作“鼑”。
2.
古代炊器,又為盛熟牲之器。多用青銅或陶土制成。圓鼎兩耳三足,方鼎兩耳四足。盛行于商周。多用為宗廟的禮器和墓葬的明器。
1.出自《周禮·秋官·掌客》鼎簋十有二。
2.出自《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
3.出自《槐葉冷淘》詩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4.出自《紅樓夢》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多高青綠古銅鼎。
3.
相傳夏禹鑄九鼎,歷商至周,為傳國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國家政權和帝位。
1.出自《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
2.出自《七修類稿·天地三·天目山》未幾,宋鼎果移,此固天地之大數,亦有關於山川之氣耳。
3.出自《贛南游擊詞》賊子引狼輸禹鼎,大軍抗日渡金沙,鐵樹要開花。
4.
古時烹殺罪人的刑具。
1.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赴鼎非冤,誠知所處。
2.出自《詠史》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5.
煉丹煮藥之器。
1.出自《故太學士博士李君墓志銘》其法以鈆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沙云。
6.
卦名之一。巽下離上。去故取新之象。
1.出自《易·鼎》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
2.出自《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7.
引申為更新。參見“鼎新革故”。
1.出自《參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2.出自《〈洛陽名園記〉序》配造物而相嫵媚,爭妍競巧于鼎新革故之際。
3.出自《謁禹廟》詩鼎革固天啟,運興匪人謀。
4.出自《神雀頌》質文鼎革,沿習因成。
5.出自《投梭記·渡江》朝廷多故,須知鼎革天之數。
6.出自《我的學生時代》而且在那鼎革的時期,學校多是奉行故事。
8.
顯赫,盛大。參見“鼎族”、“鼎貴”。
1.出自《討侯景檄》諸君或世樹忠貞,身荷寵爵,羽儀鼎族,書勛王府。
2.出自《漢書·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興曰:“顯鼎貴,上信用之。今欲進,弟從我計,且與合意,即得入矣。”
3.出自《鐵圍山叢談》今州將鼎貴,且厚遇,逆之必不可,為之柰何?
4.出自《上鹽城令述德》詩門風常有蕙蘭馨,鼎族家傳霸國名。
5.出自《焦氏筆乘·金陵舊事下》金陵鼎族,聚居橫塘、查浦間,樓閣壯麗,天下莫比,至趙宋猶然。
9.
比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
1.出自《后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臺鼎。
2.出自《野獲編·科場二·北場口語之多》辛卯則馮臨胊為政,時負海內重望,自愛其鼎。
3.出自《文心雕龍·程器》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
10.
指地位和功名。
1.出自《野獲編·禮部一·國初蔭敘》〔世胄子弟〕非甚不肖,猶自愛其鼎。
2.出自《漱華隨筆·忍庵先生》當自愛其鼎,勿同乎流俗。
11.
比喻三方并立之勢。參見“鼎立”、“鼎足”。
1.出自《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輒次其韻》自君兄弟還,鼎立知有補。
2.出自《鷗陂漁話·劫灰錄李定國事》鼎立何瞿堪合傳,平心未取薄黃巾。
3.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
4.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參分天下,鼎足而居。
5.出自《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他這一敗,關系大局,迅速動搖了鼎足的平衡,使蜀漢一蹶不振。
12.
最,頂。參見“鼎能”。
1.出自《仙子步蟾宮·十劣》曲這兩點怕不是鼎,那一塊也欠十成。
13.
量詞。
1.出自《管子·輕重乙》其有親戚者,必遺之酒四石,肉四鼎。
2.出自《英烈傳》那廟前路臺上,原鑄有鐵??一鼎。
14.
副詞。表示正在進行或正處于某種狀態。相當于“正”、“正當”、“方”。參見“鼎盛”、“鼎來”。
1.出自《漢書·匡衡傳》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2.出自《與張護戎啟》鼎來敝邑,甫次近郊,傳聞使旌,適在州部,將親盛德,尤激歡悰。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允文(虞允文)再具捷奏,且言:“敵軍鼎來,臣不當便引去。”
4.出自《漢書·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
5.出自《南史·孔靖傳》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躋,廢立之事,臣不敢聞。
6.出自《明史·盧洪春傳》陛下春秋鼎盛,諸癥皆非所宜有。
15.
姓。宋有鼎澧。見《奇姓通》。
1.出自《奇姓通》宋將鼎澧,兵馬知監,死於金難。
1.亦作"強梧"。同"強圉"。
1.亦作"強武"。
2.勇武有力。
3.增強武力。
1.亦作"強悟"。
2.敏悟,理解力強。
1.恃強相爭。
1.亦作"強黠"。
2.強橫狡猾。
①東漢洛陽令董宣格殺湖陽公主的惡奴,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低頭謝罪,董宣堅決不肯低頭。光武帝稱之為強項令”。見《后漢書·董宣傳》◇用強項”形容剛強不屈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據理力爭,不負強項之名。②強橫強項之徒,嘯聚山林。③有競爭力的項目小林的強項是外語,而小杜的強項是數學|乒乓球是中國隊傳統的強項,有奪嚷運會金牌的實力。
1.強顏歡笑;勉強裝出笑臉。
1.能使心臟肌肉收縮力量增加和心臟搏動次數減慢從而使心臟排出的血量增加,改進血液循環的針劑。多用來救治休克﹑心力衰竭等。喻指能使人心得到激勵,局面得以維持的行動或措施。
1.亦作"強行"。
2.強制進行。
1.指緊急時高速度﹑長時間的連續行軍。
1.險要的形勢。
1.亦作"強姓"。
2.豪門大族。
1.亦作"強雄"。
2.英勇;勇健。
3.強大;強盛。
1.亦作"強學"。
2.勤勉地學習。
1.同"強御"。
1.亦作"強言"。
2.猶強諫。
1.亦作"強顏"●顏,不知羞恥。
2.勉強表示歡欣。
①臉皮厚,不知羞恥強顏忍恥|強顏求告|強顏而出此言,未必真心如此。②勉強表示歡喜強顏歡笑|余心甚悵然,恐蕓之對人墮淚,而蕓反強顏勸勉,代整行裝。
1.見"強蛘"。
1.亦作"強陽"。
2.健動之貌。
3.指剛暴之氣。
1.亦作"強■"。亦作"強羊"。
2.米麥中小黑甲蟲。
1.春秋鄭人。祭仲專政,厲公使雍糾殺之。謀泄,鉯與公子閼黨祭仲,殺雍糾。及厲公入國,治前亂事,鉯被刖。君子謂強鉯不能衛其足。事見《左傳·莊公十六年》◇因用為受酷刑之典。
1.亦作"強埶"。
2.見"強勢"。
1.亦作"強毅"。
2.剛強堅定,有毅力。
3.威猛。
4.猶頑固。
1.高亢的聲音。
1.豐盛的飲食。
1.強有力;堅決不退讓。
1.亦作"強勇"。
2.頑強勇敢。
3.指勇力之士。
4.宋代兵種名。
1.亦作"強有力"。
2.強大有力。
1.亦作"強予"。
2.古代國家將土地授民耕種,若其人強壯,治一夫之田尚有馀力,則復予之田,稱為"強予"。
1.亦作"強圉"。
2.強壯多力。
3.豪強;有權勢的人。
4.天干第四位丁的別稱。用以紀年。
1.亦作"強御"。
2.豪強,有權勢的人。
3.強而有力;有力的保衛者。
1.指強有力的援助力量。
1.險韻,生僻少用的韻。
1.指專遭枉屈不幸的人。
1.見"強扭的瓜不甜"。
1.以暴力霸占。
1.謂強行用戰爭手段以達到一定的目的。
1.謂強迫折價,便宜買進。
1.剛直忠貞。
1.指強大的軍隊。
1.亦作"強正"。
2.剛正不阿。
1.猛急的政令。
1.喻地方勢力強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勢。
1.亦作"強執"。
2.堅強執著。
3.指固執。
1.亦作"強直"。亦作"強植"。
2.強大而正直。
3.剛強正直。
1.亦作"強直自遂"。
2.謂剛正而自行其意,不為人所動搖。
1.見"強直"。
1.亦作"強志"。
2.強于記憶。
1.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