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熟食的有足蒸器。
1.出自《游宦紀聞》古器之名則有……豆、甗、錠、斝、觚、鬲、鍑。
2.出自《正字通·金部》錠,薦熟物器,上環以通氣之管,中置以蒸飪之具,下致以水火之齊,用類甗。
2.
膏燈。
1.出自《急就篇》鍛鑄鉛錫鐙錠鐎。
3.
錫類金屬。參見“錠器”。
1.出自《廣韻·去徑》錠,錫屬。
4.
舊時用作貨幣的銀塊。
1.出自《輟耕錄·銀錠字號》丞相伯顏號令搜檢將士行李,所得撒花銀子銷鑄作錠,每重五十兩。
2.出自《橋西雜記·錠》《金史·食貨志》:“舊例銀每鋌五十兩。”是稱銀曰鋌之始。至元時,乃改用錠字。考字書中無訓錠為銀者,其字初用作定。《唐書》呂用之紿楊行密曰:“用之有銀五萬定,克城之日,用備麾下一醉之資。”然字亦不古,不如鋌字之義可通也。錢氏大昕《養新錄》:“元時行鈔法,以一貫為定,后移其名于銀,又加金旁。”說似可信,不知《唐書》中已有書作定者矣。
3.出自《盛世危言·鑄銀》紋銀大者為元寶,小者為錠,或重百兩,或重五十兩,以至二、三兩。
5.
紙幣票面金額。
1.出自《元史·羊仁傳》乃遍懇親故,貸得鈔百錠,歷詣諸家求贖之。
2.出自《元故嘉義大夫禮部尚書致仕贈資善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左丞上護軍追封譙國郡公謚文節汪先生神道碑》先生從容一言,獲鈔一萬錠,米三千斛,民心翕然。
6.
錠狀物。參見“錠藥”。
1.出自《彷徨·肥皂》四銘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著北窗和她八歲的女兒秀兒糊紙錠。
2.出自《為包綱題》詩砂進錠出,煉冶是宜。
7.
量詞。用于成錠狀的東西。
1.出自《后山談叢》秦少游有李廷圭墨半錠。
2.出自《圖畫寶鑒》﹝馬宗英﹞寫古松壁,題云:“磨出一錠兩錠墨,掃出千年萬年樹。”
3.出自《水滸傳》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
4.出自《嘯亭雜錄·廓爾喀之降》遂自遣番人與廓爾喀講和,愿歲納元寶一千錠,以贖其地。
8.
用同“釘”。
1.改變風向。
2.恢復好風氣。
1.猶還師。
1.猶奉還。
1.猶還俗。
1.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三載,南方有一種小蟲,名青蚨,如果捉去其子蟲,母蟲就自動飛來。將青蚨的血涂在錢上,稱為子母錢,用子錢或母錢買東西后,其他的錢可自動飛回與其母錢或子錢團聚◇以"還蚨"稱分離之后又團聚。
1.歸還交付。
1.返回,復歸。
2.回復;恢復。
3.反復,接連。
4.仍然。
5.用在問句里,表示選擇。猶還是。
1.回車。蓋,車蓋,指代車子。
1.謂在農民相互調劑勞動力的變工過程中,已得到人家出工幫助的農戶,反過來出工幫助人家。
1.回視;回頭看。
2.后顧;顧及。
1.仔細觀察。
1.回任復職。
2.歸還官府。
1.返回。
2.歸順,歸附。
3.歸還。
1.歸藩,回到封地。
2.返回本國。
3.回到都城。
1.寰海;環海。
1.覆信,回信。
1.號哭而歸。
1.猶回車。
1.唐高宗將立武則天為后,褚遂良諫,帝不聽。遂良致笏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事見《舊唐書.褚遂良傳》◇用以稱堅持原則而不惜棄官。
2.致仕,辭官。
1.返歸。
1.亦作"還回"。
2.循環往復。
1.交互纏繞貌。
1.敬稱他人回信。
1.傳說中的仙草。可使死者復活。
2.卷柏的別名。見《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第二集。
1.傳說中的能使死人復活的仙丹,亦借指能醫治重危病人的良藥。
1.指本已落第,重考而被錄取的秀才。
1.即再生紙。用廢舊紙作原料造出的紙。
1.猶復活。
回擊 。
1.恢復到原等級。
1.旋即,很快地。
1.返歸原籍。
1.猶顧忌。
1.謂企圖還歸。
1.歸祭。
2.還愿之祭。
1.回家。
2.歸還農家。
3.指把農作物收獲回來。
(~兒)買方因嫌貨價高而說出愿付的價格討價~。
1.猶回車。
1.猶銷假。
1.歸順投降。
1.腳夫返程。
1.《南史.江淹傳》"淹少以文章顯,晩節才思微退。云為宣城太守時,罷歸,始泊禪靈寺渚,夜夢一人自稱張景陽,謂曰'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淹探懷中,得數尺,與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盡!'顧見丘遲,謂曰'余此數尺,既無所用,以遺君。'自爾淹文章躓矣。"后以"還錦"為才思減退之典。參見"江郎才盡"。
1.樂曲名。
2.詞牌名。調見宋周邦彥《片玉詞》。
1.道家保持元氣的修煉之術。
1.道家保持元氣的養生延年之術。
1.猶歸路。
1.猶回禮。
2.比喻回擊。
1.古人席地而坐,脫鞋于側。還屨,謂轉動鞋履。這是倦客時的一種動作。
1.回師。
2.謂因故離隊的軍人重新返回軍隊。
1.老師授課之后,給學生一段復習時間,再由學生復述授課內容,以便檢查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