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金屬、木、竹制成的可以打入他物的細條形的東西。
2.
動詞
緊跟著不放松。
3.
動詞
督促;催問。
4.
舊同“盯”。
1.
釘子。用以貫物使堅固,其質金屬,或竹木。
1.出自《三國志·魏志·牽招傳》賊欲斫棺取釘,招垂淚請赦。
2.出自《世說新語·政事》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3.出自《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秋娥點滴不成淚,十二玉樓無故釘。
4.出自《歸田瑣記·小兒吞鐵物方》吾一幼孫偶誤吞鐵釘,醫家以樸硝等藥攻之不下。
2.
隆起物,釘狀物。
1.出自《和答韓奉禮餉荔枝》莆陽荔子干,皺殼紅釘密。
2.出自《上京雜詠》芍藥圍紅斗,摩姑綴玉釘。
3.
盯。專注地看;注視。
1.出自《紅樓夢》那丫頭聽說,方知是本家的爺們,便不似先前那等回避,下死眼把賈蕓釘了兩眼。
2.出自《官場現形記》那班打麻雀牌的人,也不打了,一齊拿眼睛釘住他倆聽他說些什么。
3.出自《彷徨·祝福》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4.
緊跟;監視。
1.出自《宛署雜記·民風二》追隨曰釘著他。
2.出自《官場現形記》新嫂嫂派了一個小大姐到棧里釘住他,叫他去,他不肯去。
5.
催促;緊逼。
1.出自《官場現形記》龍珠又釘著問他:“到底行不行?”一定要周老爺答應。
2.出自《寶葫蘆的秘密》小珍兒還是釘著問,這叫什么,那叫什么。
6.
叮。蚊子等昆蟲螫刺。
1.出自《醉翁談錄·嘲人好色》〔蚊子〕擇馨香軟美之處而釘之。
2.出自《酷寒亭》恰便似螞蝗釘了鷺鷥飛,寸步不教離。
3.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忽然一只牛虻在他后頸上釘了一口。
7.
燈。
1.出自《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隆慮克侯周灶
8.
參見“釘明釭”。猶張燈。
1.出自《病中贈張十八》詩玄帷隔雪風,照爐釘明??。
9.
通“飣”。參見“釘果盤”。一種中間堆放五色糕點的盤。
1.出自《藝林伐山·斗釘》《食經》:五色小餅,作花卉禽獸珍寶形,按抑成之,盒中累積,名曰斗釘。今人猶云釘果盤、釘春盛是也。
1.猶白頭。謂容顏已老。
2.稱年老的男子。
3.稱父親。
年老的男子(多含親熱意)。
1.北京夏季上市的一種甜瓜。
1.指迂腐的老儒。
1.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六"真宗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樸﹐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樸言'獨臣妻有詩一首云;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后以"老頭皮"為年老男子的戲稱。
1.我國東北地區對日本侵占朝鮮時期﹐由朝鮮流入的日本紙幣的俗稱。日寇侵華時﹐隨軍流通甚廣。因其票面印有老人像﹐故稱。
①年老的男子(多含厭惡意)。②妻子稱丈夫(用于年老的)。③幫會中人稱首領。
1.沒見過世面的人。
2.指印度進口原裝的鴉片煙。形如球狀。
1.神話傳說中的月中白兔。亦借指月。
2.鴟鵂的一種。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鴟鵂》。
1.鳥名。鴟鸮的一種。
1.指做過方丈的和尚的住處。
1.老練灑脫。
1.駱駝。
1.指老瓦盆。
1.陳舊的陶制酒器。
思想極守舊,不肯接受新事物的人。
1.比喻自己稱贊自己的貨色或本領等。
1.亦作"蠟煙"。
2.蠟燭的煙。
1.蠟燭的火苗。
1.燭蠟的熔液。
1.年終祭祀后會飲。
1.古代美酒名。
1.即蠟丸。
1.指周歷十二月。
1.亦作"蠟查"﹑"蠟楂"。蠟經過提取后剩下的渣子。色白或黃。
2.白蠟蟲分泌的未經分煉的蠟質。
1.見"蠟渣"。
1.封在蠟丸中的密詔。
1.見"蠟子"。
1.見"蠟燭珠"。
2.櫻桃的一種。
1.即蠟花。
1.見"蠟嘴"。
1.寶石的一種。
2.亦稱"蠟種"。白蠟蟲產卵時所作之巢。
1.即蠟渣。蠟經過提取后剩下的渣子。
2.即蠟渣。白蠟蟲分泌的未經分煉蠟質。
1.亦作"蠟觜"。
2.鳥名。
1.猶言潑辣貨。
1.拉丁文。
1.猶言熱辣辣。
1.方言。火辣辣地疼痛。
1.方言。形容火辣辣的感覺。
1.猶言火辣辣的。指人灼痛的感覺。
2.象聲詞。
1.放浪不拘。
1.方言。即辣椒。
1.腥臭氣。
1.狠毒貌。
1.光焰貌。
1.邋遢﹐不整潔。
1.辛辣的味道。
2.比喻語言﹑文章尖銳潑辣的風格。
1.辛辣。
1.堅強有力。
1.潑辣放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