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粉身碎骨。
1.編次述作。
1.動作或事件重復的回數。
1.古代指對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的祭祀。因其儀式次于祭天地﹑宗廟的大祀﹐故稱。
1.駐扎的地方。
1.清代科舉考試八股文﹐按規定要從"四書"中截詞或短句出三個題目﹐其第二道試題﹐稱"次題"。
1.次子。
1.用桃枝竹編成的席。
2.首席之次。
1.副丞相。
1.次序;秩序。
2.第二行。
1.先后順序。
2.猶次第。常態。
3.調節;安排。
1.真誠。
1.《書.泰誓上》"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孔傳"人誠聰明,則為大君,而為眾民父母。"后以"亶聰"謂天子之聰明,借指天子。
1.平坦貌。
1.見"亶父"。
1.亦作"亶甫"。
2.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追尊為太王。
1.忠厚,淳厚。
1.誠善,確實好。
1.飛舞貌。
1.淳樸安定的社會秩序。
1.傳說中的山名。
1.見"亶洲"。
1.亦作"亶州"。
2.島名。
1.黑色無光。
2.深沉。
1.垢污。
1.深黑貌。
1.黑煙。
1.黑貌。
1.封建時代在外的帥守監司,每月初一向皇帝上起居表,以代替朝參,謂之"旦表"。
1.朝霞。
1.指君王早朝聽政。
①天天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②至誠懇切的樣子信誓旦旦。③明亮的樣子離光旦旦。
1.即旦角。
1.佛教徒稱宿于旦過寮的行腳僧為"旦過僧"。因其夕來宿,過旦去,故稱。
1.指農歷初一之朝會。
1.白天與夜晚。
2.指終日。
1.戲曲角色。扮演婦女,有青衣﹑花旦﹑花衫﹑老旦﹑刀馬旦﹑武旦等區別,有時亦特指青衣﹑花旦。
1.即旦角。
1.戲曲中扮演小女仆的旦角。倈,小廝。
1.見"旦暮"。
1.太陽初出時;天亮時。
2.明天,第二天。
3.特指農歷初一日。
1.周公旦與召公奭的并稱。兩人都是周初功臣。
1.早晩。比喻短時間內。
1.朔望。即農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2.周公旦與太公望的并稱。兩人均為周代之賢輔。
早晨和晚上,形容短時間危在旦夕|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1.猶旦夕。早晩;日常。昔,通"夕"。
1.漢許劭與其從兄靖有高名,喜論鄉黨人物,每月更其品題,人稱"月旦評"。見《后漢書.許劭傳》◇因以"旦月"謂品評人物。
1.即朝云。戰國楚懷王嘗游高唐﹐夢一婦人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見戰國楚宋玉《高唐賦》。
連詞。只要是但凡見過熊貓的人,沒有一個不喜歡。
1.只要。
1.謂袒露上身,宰割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