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作“登”。瓦豆。古代陶制的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大羹湆不和,實于鐙。宰右執鐙,左執蓋,由門入。
2.
指這種食器的基部。
1.出自《禮記·祭統》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
3.
膏鐙。也稱錠、釘、燭豆、燭盤。古代照明用具。青銅制,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或有三足及柄。盤所以盛膏,或中有錐供插燭。
1.出自《急就篇》鍛鑄鉛錫鐙錠??。
2.出自《潛夫論·遏利》知脂蠟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
3.出自《中國金石學概要》鐙錠之制,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其或著柄于盤而承以三足者,則謂之行鐙,即今之手照也。盤所以盛膏,中或有錐,則所以承炷,古所謂膏燭也。其名之見于各器者,或曰鐙,或曰錠,或曰釘,或曰燭豆,或曰燭盤,實一物而異名……《說文》鐙、錠并收,而互相為訓,不言有足無足之別,明即一物也。
4.
泛指燈;油燈。
1.出自《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一》眾賓會廣座,明鐙熺炎光。
2.出自《狂題》詩卻怕他生還識字,依前日下作孤鐙。
3.出自《六么令》詞青鐙獨照暗壁,胍胍覊魂寂。
4.出自《顯考武夷府君行狀》每燒鐙獨酌,令先君子隅座吮筆作文字,中夜夔夔無怠色。
1.見"玄靜"。
1.猶明鏡。
1.墓門;墓室。
1.指南柯夢故事中的槐安國。
1.黑黍。古人視為祥瑞。
1.道教的規章。
1.謂無形之道。
2.虛幻無實。
1.上天的賞賜。
2.指皇帝的賞賜。
1.泛指遠代子孫。玄,玄孫;來,來孫;礽,礽孫。
1.遠見;深察。
2.遠望;遠眺。
3.猶玄鏡。指人的內心。
1.高明;曠達。
1.即懸黎,美玉名。玄,通"懸"。
1.精微的義理;深奧的道理。
1.醴泉,甘美的泉水。
2.指酒。
1.鱧魚。
1.黑色磨刀石。
2.厲鬼,惡鬼。
1.猶深悟。
1.幽深的樹林。
1.神靈。
1.高峻的山嶺。
1.指深泉。
2.清水。
3.指君上的恩澤。
4.穿緇衣的人們,僧徒。
1.亦作"玄蜂"。
2.即黑蜂。
1.墓的別名。
1.見"玄路"。
1.傳說中的黑鹿,古人以為食其肉可長壽。
1.亦作"玄輅"≮色的車。
2.謂升天之路。
1.謂冬季。
2.仙界的科律。
1.謂超脫。
1.黑色的旗幟。
1.猶深奧隱微。
1.黑眉。
1.謂清靜無為。
1.《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后因以"玄門"指道教。
2.指佛教。
3.指高深的境界。
4.天門。
5.墓門。
1.亦作"玄秘"。
2.神秘,令人難以測知。
3.玄妙的義理;訣竅。
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金魚袋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唐代碑刻。公元841年鐫立于長安(今陜西西安)。柳公權正書。書法遒勁見骨力。常用作臨摹的范本。
1.道家形容道的虛無渺茫,亦以指道。
2.深奧;微妙。
1.清高超逸。
2.指高遠,幽遠。
1.《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謂道家所稱的"道"深奧難識,萬物皆出于此◇因以"玄妙"指"道"。
2.指魏晉時代清談的玄理。
3.形容事理深奧微妙,難以捉摸。
4.泛指微妙的道理或訣竅。
1.道教著名的道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內。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建,原名真慶道院,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名開元宮。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時更名天慶觀。元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改為今名。清代曾因避圣祖(玄燁)諱,改名圓妙觀。舊觀范圍很大,現存較大的建筑主要是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臺,檐口有雄健美麗的斗拱,前有寬敞的月臺,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筑之一。
1.道教稱老子的母親。
1.謂色彩混合。《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紅杳眇以玄愍兮,獃風涌而云浮。"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紅,赤色貌。杳眇,深遠也。玄愍,混合也。言自絳幡以下,眾氣色盛,光采相耀,幽藹炫亂也。"一說昏暗無光貌。王先謙補注"《史記》作眩。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杳眇眩愍,暗冥無光也。'"
1.道教謂得道成仙后的仙名。
2.指抽象名詞。
1.謂光線暗淡。
2.猶言神明。
3.猶聰明。
1.中藥名。亦名白龍粉。用樸硝與蘿卜﹑甘草煎汁熬制而成,可解熱消毒。
1.方士煉制的一種膏狀藥物。
1.恬靜,寂靜。
2.猶漠北,指北方邊疆。
1.謂沉靜不語。
2.謂清靜無為。
1.玄圣之道。
2.深謀;妙計。
1.獸名。
1.指古代祭天地用的黑色公牛。
2.黑色公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