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盜”。
2.
偷竊;劫掠。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3.出自《世說新語·言語》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
4.出自《新唐書·郭知運傳》吐蕃將坌達延、乞力徐寇渭源,盜牧馬。
3.
引申為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
1.出自《莊子·胠篋》﹝田成子﹞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
2.出自《后漢書·黃瓊傳》處士純盜虛聲。
3.出自《論夏令公謚第二狀》若有不令之臣,生則盜其祿位,死則盜其榮名。
4.出自《明史·崔景榮傳》魏忠賢盜國柄。
4.
侵犯。參見“盜邊”。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吾使生居一郡,能無使虜入盜乎?
5.
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
1.出自《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2.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秦牛缺徑於山中而遇盜,奪之車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
3.出自《搜神后記》蔡裔有勇氣,聲若雷震。嘗有二偷兒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盜俱隕。
4.出自《贈編修蔣公適園傳》遇盜許昌,兩騎截路中,五人行劫。
5.出自《夜聞捕盜》詩大盜膾萬肝,竊鉤復何數。
6.
讒佞的人。
1.出自《詩·小雅·巧言》君子信盜,亂是用暴。
2.出自《潛夫論·忠貴》息夫、董賢,主以為忠,天以為盜。
7.
指欺世惑眾的人。
1.出自《蘇氏族譜亭記》其輿馬赫弈、婢妾靚麗,足以蕩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貨力足以搖動府縣;其矯詐修飾言語,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盜也。
8.
對反叛者的貶稱。
1.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贊》炎正中微,大盜移國。
2.出自《舊唐書·代宗紀論》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人不聊生。
3.出自《宋史·徽宗紀四》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
4.出自《澄海樓》詩大盜移國明社墟,??洞煙塵昏六幕。
9.
指外來入侵者。
1.出自《上西蕃邊州危事》臣愚不習邊事,竊謂甘州宜便加兵,內得營農,外得防盜。
10.
殺人者;刺客。
1.出自《尉繚子·武議》殺人之父兄,盜也。
2.出自《舊唐書·代宗紀》丁卯夜,盜殺李輔國於其第,竊首而去。
3.出自《容齋五筆·白居易出位》去年六月,盜殺右丞相於通衢中。
4.出自《唐州知州楊君墓志銘》自盜殺阿合馬后,桑葛使總制院。
5.出自《陔余叢考·竊人著述》宋之問從劉希夷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不得,遂使人以計殺之,則竊書賊而并為盜矣。
11.
私通。參見“盜嫂”。
1.出自《漢書·陳平傳》聞平居家時盜其嫂。
2.出自《新唐書·劉武周傳》久之,盜仁恭侍兒。
3.出自《聊齋志異·韋公子》盜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問。
4.出自《訄書·別錄乙》又好色,嘗盜良家子。
12.
逃避。參見“盜稅”。
1.出自《宋史·司馬池傳》越州通判載私物盜稅。
13.
簒奪。
1.出自《新唐書·祖君彥傳》﹝王世充﹞已自欲盜隋。
2.出自《〈新學偽經考〉序》司馬盜魏,嵇紹忠。
3.出自《客帝匡謬》梅福之訟王章也,見新室盜漢之朕而塞之也。
14.
竊據。參見“盜據”。
1.出自《新唐書·薛舉傳》舉父子盜隴西五年滅。
2.出自《容齋隨筆·地險》劉表居荊州,呂布盜徐。
3.出自《出塞》詩小丑盜中原,異事古未有。
4.出自《客帝匡謬》盜沃土於中夏而食其賦稅。
15.
私下;暗中;非法。
1.出自《史記·佞幸列傳》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
2.出自《搜神記》夜,伺其寢后,盜照視之。
3.出自《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前節度使歿,掌印吏盜授人職百數。
4.出自《新唐書·食貨志三》汴宋節度使春夏遣官監汴水,察盜灌溉者。
16.
淺色或雜色。參見“盜驪”。
1.出自《通雅·衣服》凡言竊、言盜,皆借色、淺色、間色也。
1.傳說中謂散布豆類即能變成軍隊的一種魔法。
1.即撒谷豆。參見"撒谷豆"。
1.放對。謂以武力較量。
1.蒙古語。親戚﹐親屬。
1.丟放。
1.輕狂放肆﹐做出瘋瘋癲癲的樣子。
1.日語sakana的音譯。佐酒菜肴。
1.舊時婚俗。新婦下車﹐有陰陽人持斗﹐內盛谷﹑豆﹑錢﹑果﹑草節等物﹐口念咒語﹐望門而撒﹐以破煞神﹐謂之"撒谷豆"或"撒豆谷"。此俗相傳始于漢翼奉。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吉兇典制.撒豆谷》﹐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
1.使乖;耍滑頭。
又稱黑非洲”。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當地居民主要是黑種人,語言和歷史文化同撒哈拉以北的居民截然不同。
1.蠻不講理﹐橫行霸道。
1.亦作"撒貨"。亦作"撒活"。
2.蒙古語。即撒花。多引申指以飲食款客或喂飼驢馬。
3.指休息或調停。
1.因興奮而連跑帶跳。
說謊你老實說,不要撒謊。
1.見"撒和"。
1.見"撒和"。
1.方言﹐著急。
1.恃愛作態。
1.做出嬌憨的姿態。
1.方言。撒賴。
1.酒醉后現出瘋瘋癲癲的樣子。
1.決裂。
1.撇開﹐散開。
2.張開﹐放開。
1.見"撒科打諢"。
1.同"插科打諢"。
1.放松口氣。
1.散布干肥。
1.亦作"撒褲腿"。
2.褲腳口寬大的褲子。
1.見"撒褲腳"。
1.猶撒謊。
1.把鞋后幫踩在腳后跟下。
分布于青海、甘肅等地的少數民族。約88萬人(1990年)。用撒拉語。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伊斯蘭教。喜唱撒拉曲、花兒”,流行四人駱駝舞”。主要從事農業,園藝業較發達。
1.耍無賴;蠻橫胡鬧。
1.比喻茍且馬虎﹐不負責任。
1.丟臉。
1.亦作"撒髏"。
2.蒙古語。頭。
1.見"撒婁"。
1.見"撒鏝"。
1.亦作"撒漫"。
2.任意用錢﹐揮霍。鏝﹐指錢背。
1.謂熟睡中說話或做動作。
1.裝出害羞的樣子。
1.云南路南﹑瀘西﹑彌勒﹑昆明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稱。
1.小便。
1.見"撒滯殢"。
1.盡情叱責﹐相罵。
1.撇開;回避。
1.耍賴;無理取鬧。
1.發呆發瘋。
1.見"撒沁"。
1.亦作"撒詍"。亦作"撒吣"。
2.放潑;撒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