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帶子或像帶子的長條物。
2.
名詞
輪胎。
3.
名詞
地帶,區(qū)域。
4.
動詞
攜帶;佩掛;隨身拿著。
5.
名詞
(Dài)姓。
6.
動詞
捎,順便做,連著一起做。
7.
動詞
顯出;含有。
8.
動詞
率領(lǐng);引導。
9.
動詞
帶動。
10.
動詞
照看(孩子)。
11.
名詞
白帶,女子陰道分泌的白色黏液。
12.
動詞
連著;附帶。
13.
動詞
關(guān)閉(限于門)。
1.
亦作“帯”。
2.
泛指狹長形條狀物。可用于捆扎、裝飾或傳動等。
1.出自《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2.出自《古風》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3.出自《相思令》詞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邊潮已平。
4.出自如:鞋帶,錄音帶,傳動帶。
3.
系束,捆縛。
1.出自《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
2.出自《新序·雜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帶索,往見孟嘗君。
3.出自《蜀都賦》屠麖麋,翦旄麈,帶文蛇,跨雕虎。
4.出自蒲州梆子《舊宗圖》家院!拿繩將他帶了!
4.
特指蛇。蛇長如帶,故稱。亦用以稱體形扁長的動物。參見“帶魚”。
1.出自《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鴟鴉耆鼠。
5.
地帶;區(qū)域。
1.出自《菩薩蠻》詞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2.出自《菩薩蠻·西風都是行人恨》詞闌干閑倚處,一帶山無數(shù)。
3.出自《帝京歲時紀勝·九月·辭青》都人結(jié)伴呼從,於西山一帶看紅葉。
4.出自《上海見聞記》傍晚,在南京路一帶鬧市,走路是如何的一件困難的事啊!
5.出自如:熱帶、溫帶。
6.
掛,佩帶。
1.出自《禮記·少儀》仆者右?guī)Α?/p>
2.出自《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3.出自《新序·節(jié)士》於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
4.出自《南園》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
5.出自《舊唐書·高宗紀下》一品已下文官并帶手巾、算袋、刀子、礪石,武官欲帶亦聽之。
7.
猶戴。
1.出自《永遇樂·元宵》詞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頭帶斜角方巾,手持盤頭拄拐。
3.出自《紅樓夢》滿頭帶著都是瑪瑙、珊瑚、貓兒眼、祖母綠,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
4.出自《道學外傳》遂至無論何鄉(xiāng),試游其地,必有面帶大圓眼鏡,手持長桿煙筒……而號為先生長者其人者。
5.出自《包氏父子》“包國維,”一個帶壓發(fā)帽的瞅了一眼繳費單。
8.
攜帶,夾帶。
1.出自《世說新語·德行》遺已聚斂得數(shù)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2.出自《長信怨》詩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3.出自《次韻虞卿送別》別后誰能尉牢落,錦囊長帶故人文。
4.出自《山中海路》他帶上一瓶酒,半塊茶磚。
9.
率領(lǐng),帶引。
1.出自《老殘游記》留下十二個馬兵,同地保將于家父子帶回城去聽審。
2.出自《宣和遺事》見宋江帶得九人來,吳加亮等不勝歡喜。
3.出自《西游記》〔那老妖〕大喝一聲:“帶那和尚進來!”
4.出自《上海的早晨》利華藥房打烊以后,王祺帶葉積善到樓上經(jīng)理室去。
10.
謂抱持撫育。
1.出自《瓦釜集·第五歌》她有六個男女真正勿好帶,我里窮人拖仔男女真孽障!
2.出自如:年輕的媽媽多不會帶孩子。
11.
環(huán)繞。
1.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2.出自《贈秀才入軍》詩浩浩洪流,帶我邦畿。
3.出自《九日登高》詩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4.出自《圣武記》黃巖憑山帶江,賊水陸扼險。
12.
毗連。
1.出自《水經(jīng)注·渭水》藉水右?guī)乃?/p>
2.出自《將至石湖道中書事》詩柳堤隨草遠,麥隴帶桑平。
13.
映照;籠蓋。
1.出自《渡青草湖》詩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
2.出自《遭風二十韻》暝色已籠秋竹樹,夕陽猶帶舊樓臺。
3.出自《即事》詩陂痕侵牧馬,云影帶耕人。
14.
兼任。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謝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晉陵郡。
2.出自《北史·崔康傳》康為衛(wèi)軍府錄事,帶毋極令。
3.出自《老學庵筆記》丞相帶都督亦數(shù)人,而天下獨目魏公為張都督。
4.出自《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兵部尚書方逢時奉命帶管吏部事。
15.
兼并,領(lǐng)有。
1.出自《漢書·敘傳上》方今雄桀帶州縣者,皆無七國世業(yè)之資。
2.出自《晉書·陸機傳》於是云興之將帶州,猋起之師跨邑。
16.
含有,帶有。
1.出自《北山移文》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2.出自《答楊八敬之絕句》飽霜孤竹聲偏切,帶火焦桐韻本悲。
3.出自《陳浩赴福州幕》詩遠山猶帶雪,野水已如藍。
4.出自《凰求鳳·揭招》眾兄弟,我們走路的時節(jié),大家?guī)е劬Γ彩菈Ρ谏厦嬗姓迟N的東西,都要留心看一看,不可忽略過了。
5.出自《東方》大媽面帶愁容地說,“咱們是不是先在支委會上研究一下?”
17.
拽,關(guān)上。
1.出自《陳摶高臥》[鄭作關(guān)門科云]我把這門兒來帶上者。
2.出自《金瓶梅詞話》〔婦人〕帶上房門出來。
3.出自《詩與散文》桂異樣的笑了一笑,就和影子似的退出房外,隨手將門帶上。
18.
量詞。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錦兒〕脊背后披著一帶頭發(fā)。
2.出自《水滸傳》轉(zhuǎn)過一帶土墻,卻是偌大一塊空地。
3.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原來蔣家住宅前后通連的兩帶樓房,第一帶臨著大街,第二帶方做臥室。
4.出自《秋》旁邊有一帶矮矮的朱紅欄桿。
19.
連同。
1.出自《山中寡婦》詩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2.出自《金瓶梅詞話》忙的你恁樣兒的,丟下好些衣裳帶孩子被褥,等你來幫著丫頭們拆洗拆洗。
3.出自《你在想什么?》昨天這一宿,我們屯子里連小雞帶鴨子、鵝,丟了二十多只。
20.
猶又。表示動作同時進行。
1.出自《山中海路》〔他〕連說帶比劃的,就交上朋友了。
2.出自《中國歌謠資料·帶唱山歌帶種田》帶唱山歌帶種田,不費功夫不費錢。
21.
方言。猶多,超過。表示附在整數(shù)外較小的數(shù)量。
1.出自《困獸記》你不是常常說,你才三十帶點,日子還很長么?
2.出自《防空》“究竟要多少錢啊?”“不多!”有人舉起那計劃書嚷道,“每一月只有兩百帶點!”
3.出自《雨》從工人住宅區(qū)到造船廠,有一個鐘點帶二十分的路程。
22.
婦女病名。參見“帶下”。
1.出自《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癥并治》婦人之病……此皆帶下,非鬼神。
2.出自《病中》詩西家少婦死尤速,帶下陰虧胎出腹。
23.
輪胎。
1.出自如:車帶;自行車外帶。
24.
姓。戰(zhàn)國有帶他。見《史記·陳涉世家》。
1.出自《過秦論》吳起、孫臏、帶佗、兒良……趙奢之倫制其兵。
25.
用以約束衣服的狹長而扁平形狀的物品。古代多用皮革、金玉、犀角或絲織物制成。
1.出自《詩·衛(wèi)風·有狐》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2.出自《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見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3.出自《晉書·羊祜傳》〔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
4.出自《次韻李刑曹病起書懷》腸枯謾有書千卷,腰瘦難勝帶十圍。
5.出自《長安古意》詩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26.
特指與公服配用的腰帶。
1.出自《論語·公冶長》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2.出自《宋書·隱逸傳·陶潛》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
3.出自《酌中志·內(nèi)臣佩服紀略》凡內(nèi)使小火者,烏木牌平巾者,無穿圓領(lǐng)束帶之理。
4.出自《初刻拍案驚奇》七郎叫眾人取冠帶過來,穿著了,請母親坐好,拜了四拜。
27.
謂披戴。
1.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shù)十萬。
2.出自《不第后賦菊》詩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3.出自《琵琶記·宦邸憂思》縱然歸去,又恐怕帶麻執(zhí)杖。
1.鬼神暗中誅戮。
1.唐宋時分布在云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烏蠻及兩爨部落首領(lǐng)的稱號。
1.迷信者稱流注,即流竄無定隨處可生的多發(fā)性深部膿瘍。
1.同"鬼哭神號"。
對侵略我國的外國人的憎稱。
1.方言。菊芋的別名。
1.佛教神名。梵名訶梨帝南,義譯為歡喜。晉末涼譯為鬼子母。王舍城娑多藥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兒。發(fā)惡愿欲盡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兒。經(jīng)佛度化﹐轉(zhuǎn)為保護小兒之神。
1.詈詞。
1.猶鬼謀。
1.鬼兵中之士卒。
2.漢張魯五斗米道初級道徒的稱謂。
1.舊時泛指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
1.謂人說話虛妄不實。亦指說話虛妄不實的人。
1.猶鬼工。
1.祭山。
1.同"庪縣"。
1.在日晷儀上投射的日影長短的度數(shù)。一年之內(nèi)夏至日影最短,一日之內(nèi)正午日影最短。古人根據(jù)晷度變化測定時序時間,定一年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同時認為晷度變化與人事變化相應(yīng),與吉兇休咎相聯(lián)系。
1.猶片刻。
1.亦作"晷影"。
2.晷表之投影;日影。
3.日晷儀。
4.指時間;光陰。
1.晷與漏。古代測時的儀器。
2.頃刻;片刻。
3.指時刻,時間。
1.圭表上投射的日影。
2.指日月星。
1.測日影以定時刻的儀器。
1.見"晷景"。
1.指太陽運行。
1.日影偏西。謂天晩。
1.即晷表。
1.通流大川。亦泛指流水。
1.詭辯。
1.謂二簋之食。
1.簋與簠。盛黍稷的祭器。
2.借指禮儀。
1.指盛在簋內(nèi)的黍稷。
1.亦作"簋飱"。
2.盛在簋內(nèi)的熟食。
3.謂一簋熟食。
1.見"簋飧"。
1.蟲名。即蜉蝣。
1.謂劊子手之輩。
1.執(zhí)行死刑的人。
①舊時執(zhí)行死刑的人。②比喻屠殺人民的人。
1.觸目,刺眼。
1.猶言嘔心瀝血。
1.謂雕琢。
1.見"劌鉥心腑"。
1.挑剔,剔出。
1.見"劌目怵心"。
1.形容費盡心思,刻意為之。
1.見"劌心刳肺"。
1.同"劌鉥心腑"。
1.唐宋都市中代客保管金銀財物的商鋪。宋時許多柜坊已成為游手無賴之徒銷熔銅錢﹑進行賭博非法行為的場所。
1.木名。
1.舊時稱會計﹑財務(wù)人員。
1.木名。,即杞柳。
1.指柜子的編號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