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見“褡褳”。①(~兒)長方形的口袋,中央開口,兩端各成一個袋子,裝錢物用,一般分大小兩種,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掛在腰帶上。②摔跤運動員摔跤時所穿的一種用多層布制成的上衣。
2.
見“褡包”,系在衣服外面,有口袋的長而寬的腰帶,用布或綢子制成。
3.
名詞
搭附在外或兩兩搭連的衣物。
1.
亦作“??”。
2.
搭附在外或兩兩搭連的衣物。參見“褡膊”、“背褡”。
1.出自《太平廣記》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
2.出自《李逵負荊》你這老人家,這衣服怎么破了?把我這紅絹褡膊與你補這破處。
3.出自《明史·輿服志三》引舞、樂工,皆青羅包巾,青、紅、綠、玉色羅銷金胸背襖子,渾金銅帶,紅羅褡薄,云頭皂靴,青綠羅銷金包臀。
4.出自《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天下午,自衛隊每人腰里掖滿了手榴彈,有的用皮帶勒著,有的用褡膊纏著。
5.出自《東方》他咕碌坐起來,揉揉眼睛,才看見是一個挑水的,穿著破棉襖,腰里束著褡薄,高高的個兒,滿臉胡子。
1.糾纏。
1.謂舊時貨郎擎著插滿小商品的草靶作流動買賣。
1.用和船體相應的填充物堵塞船底縫隙。
1.清方對捻軍的稱呼。
1.見"捻子"。
1.打擾,麻煩。
1.耍花樣。
1.搓面粉或米粉。
1.舊時相命術的一種,相命時捏摸被相者的骨骼以斷其吉兇﹑命運。
1.按抑管孔。謂吹奏笙簫等管樂器。
2.握筆。
1.輕腳輕手,小心而不使出聲。
1.以金線捻絲用作裝飾。
1.見"捻頭"。
1.謂施法術時做出的一種手勢。
1.手捻眉毛。有所思貌。
1.彈撥弦樂器的指法。捻﹐揉弦。抹﹐順手下撥。
1.挨近接觸。
1.窈窕纖美貌。
1.兒童玩具。玩時用手指捻中軸使旋轉。
1.撫玩。
1.用兩指捏住。
1.用手捻錢旋轉的一種游戲。
1.美麗,漂亮。
1.搖小鼓。
1.弄舌,說閑話。
1.驚懼慌張貌。
1.揉捏塑造。
1.吃醋﹐嫉妒。
1.彈撥弦樂器的指法。捻﹐揉弦。挑﹐反手回撥。
1.亦稱"捻具"。
2.即馓子。一種油炸的面食。
1.同"捻土為香"。
1.捏泥成香。因不及備香,以此表示虔誠。
1.持香禮拜。
2.指盟誓結拜。
1.火藥引線。
1.謂推敲詩句而捋須吟哦。語出唐盧延讓《苦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1.香草名。一說木名。
1.見"捻支"。
1.猶言彈指間,一會兒。
1.忍氣吞聲貌。
1.捻弄髭須。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狀。
1.亦稱"捻軍"。清代中葉后,在安徽﹑江蘇北部和山東﹑河南等邊境的農民反壓迫武裝。
2.亦稱"捻兒"。用紙﹑紗等做成的條形或帶狀物。多作點燃或引火用。
1.皇帝出行的車駕。
1.古代宮中用的一種便車。多用人挽拉。
2.古代用人挽拉的輜重車。
1.指帝王與后妃專用的車乘。
1.同車的隨從。
1.可乘輦往來的宮中道路。
2.指皇帝車駕所經的路。
3.古星名。屬天琴﹑天鵝兩座。
1.見"輦輿"。
1.駕車的人。
1.亦作"輦合"。
2.閣道。
1.皇帝的車輿。代指京城。
2.皇帝的車輿。代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