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逹”。
2.
暢通。
1.出自《荀子·君道》然后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2.出自《呂氏春秋·古樂》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3.出自《晉書·慕容德載記》滑臺四通八達,非帝王之居。
4.出自《大同書》大同之世,全地皆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議,電話四達,處處交通。
3.
到達;達到。
1.出自《書·禹貢》浮于濟漯,達于河。
2.出自《水經注·清水》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於此也。
3.出自《與崔群書》自足下離東都,凡兩度枉問,尋承已達宣州。
4.出自《敲冰》詩孩子!你乏了!可是你的目的已達了!
4.
通曉;明白。
1.出自《論語·鄉黨》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2.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吾嘗笑許純儒,不達文章之體。
3.出自《紅樓夢》﹝鳳姐﹞便和平兒道:“你別不達時務了。到了這個田地,你還顧我做什么?”
5.
普遍;全面。參見“達觀”。
1.出自《漢文學史綱要》《離騷》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極廣遠,評騭之語,遂亦紛繁,揚之者謂可與日月爭光,抑之者且不許與狂狷比跡,蓋一則達觀于文章,一乃局蹐于詩教,故其裁決,區以別矣。
6.
顯貴;顯達。
1.出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出自《卜疑》方而不制,廉而不割,超世獨步,懷玉被褐,交不茍合,仕不期達。
3.出自《晚春感事》詩稚子日長供課早,故人官達寄書稀。
4.出自《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書》百川早世,靈皋晚達,其崎嶇屯難亦至矣。
7.
放達;曠達。
1.出自《世說新語·任誕》王嘆曰:“靈寶故自達?!?/p>
2.出自《寶繪堂記》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3.出自《再用韻贈黃子久》達飲千鐘灑,高登百尺樓。
8.
推舉;推薦。
1.出自《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
2.出自《孔子家語·賢君》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
3.出自《贈唐衢》詩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
4.出自《云麓漫鈔》唐之舉人先借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后以所業投獻。
9.
表達;表露。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蔂梩而掩之。
2.出自《采詩官》詩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
3.出自《〈淞濱瑣話〉自序》非筆足以達之,實從吾一心之所生。
10.
送到;傳送。
1.出自《國語·吳語》寡人其達王於甬句東,夫婦三百,唯王所安,以沒王年。
2.出自《柳毅》尺書遠達兮,以解君憂。
3.出自《女丈夫·女俠修書》能探天上信,善達海邊書。
11.
通行的;共同遵行的。參見“達喪”。
1.出自《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
2.出自《晉書·禮志中》每代禮典質文皆不同耳,何為限以近制,使達喪闕然乎!
12.
具備。參見“達禮”。
1.出自《禮記·樂記》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13.
幼苗冒出地面的樣子。
1.出自《詩·周頌·載芟》驛驛其達,有厭其杰。
2.出自《呂氏春秋·季春》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生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
3.出自《對學耕判》雖畢達余萌,行春已膏乎陰雨。
14.
洞穿。
1.出自《淮南子·修務訓》上峭石,赴深溪,游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跖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
2.出自《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達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15.
窗戶。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乃營三宮,布教頒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
16.
夾室。庋藏食物的地方。
1.出自《禮記·內則》天子之閣,左達五,右達五。
17.
方言。指父親。
1.出自《醒世姻緣傳》狄希陳說:“你達替俺那奴才餂腚,你媽替俺那奴才老婆餂屄!”
2.出自《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歷史歌謠選·天性是我的》俺達、俺娘,說話甭忙:骨肉是你的,天性是我的。
18.
方言。相當于“里”、“兒”,常用在“這”、“那”、“哪”之后,表示處所。
1.出自《三家巷》你看咱們把它種在哪達好呢?這兒成不成?
19.
副詞。皆,都。
1.出自《禮記·禮器》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
20.
象聲詞。腳步聲。
1.出自《鄰居·寒假的一天》達,達,達,泥漿直濺。
21.
通“韃”。參見“達人”、“達子”。
1.出自《典故紀聞》正統初,吏部主事李賢言:“竊見京師達人不下萬余,較之畿民,三分之一。”
2.出自《蕉帕記·幻形》爹爹只要殺那達子,何難寫個本與皇帝老官,把孩兒做個掛印總兵。
3.出自《風流夢·冥判憐情》陽世趙大郎家和金達子爭戰江山,損折眾生,十停去了一停。
22.
通“大”。
1.出自《周禮·春官·典同》凡聲,高聲?,正聲緩,下聲肆,陂聲散,達聲贏,微聲韽,回聲衍。
23.
通“羍”。初生的小羊。
1.出自《詩·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
24.
地名。今四川省達縣。
1.出自《中興論》金、房、開、達之師入武關以鎮三輔,則秦地可謀矣。
2.出自《清史稿·地理志十六》﹝綏定府﹞領廳一,縣六。達、東鄉、新寧、渠、大竹、太平、城口廳。
25.
姓。明代有達云。見《明史》本傳。
1.出自《廣韻?曷韻》達,姓。出何氏姓苑。
1.按句子次序,一句一句地。
1.見"逐字逐句"。
1.謂驅逐來自他國的游說之士。
2.指驅趕客人。
3.指被貶謫遠地的人。
1.秦始皇頒布的驅逐各國游說之士的命令。
2.泛稱趕走客人為下逐客令。
1.猶言隨波逐流。
1.尋求歡樂。
1.求取好處。
2.追逐利潤。特指經商。
1.見"逐涼"。
1.謂驅趕對方,并凌駕于其上。
1.隨波流蕩而忘卻歸來。謂隨逐時俗,而不知返歸根本。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指帝位◇用逐鹿”指爭奪天下中原逐鹿。也指追逐優勝地位逐鹿于利祿場中|綠茵場上初逐鹿。
1.比喻爭奪天下。
1.追逐俸給。謂為官。
1.謂追逐圍觀而表示傾倒。
1.追求名聲和權勢。
1.指經商。古以農業為本務,商賈為末務,故稱。
1.見"逐末舍本"。
1.追求細枝末節,舍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1.追求細枝末節,忘記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1.一年一年地。
1.驅趕飛鳥?!蛾套哟呵铮G上二四》"景公射鳥,野人駭之。公怒,令吏誅之。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聞賞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兩者,先王之禁也。以飛鳥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無仁義之心,是以從欲而輕誅。夫鳥獸固人之養也,野人駭之,不亦宜乎!'公曰'善。自今已來,弛鳥獸之禁,無以苛民也。'"后以此為典實。
1.追逐嬉戲。
1.驅逐貧窮。
1.追求新奇。
1.驅逐并拋棄。
1.放逐貶謫。
1.謂迎合下情。
1.隨群;逐隊。
1.典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视蔑嫞嬘诤游?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后因以"逐日"喻行走疾速。
2.一天接一天;每天。
1.一天接一天地;每天。家,助詞。
1.謂追逐禽獸。宍,"肉"之俗字。
1.賭賽,競賽時下賭注。
2.謂飛騎相追逐并射箭。
1.猶乘勝。
2.追尋勝景。
1.隨時。
1.求食;乞討食物。
1.近世;近來。
1.追求權勢。
1.舊時官府謂無罪釋放。
1.舊指災民往豐熟地區流亡乞食。
1.追逐兔子。比喻爭奪帝位。
2.《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將被腰斬于咸陽市時對其中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后以"逐兔"指閑居的安逸生活。
1.驅趕使退卻。
1.猶解脫。
1.喻爭奪統治權。
1.詈詞。得瘟疫的人。
1.謂追求辭藻文采。
1.逐個訊問。
1.追求外物。語出《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
1.謂沉湎于世俗。語本《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
1.一個一個地,仔仔細細地。
1.謂追求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