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事情進(jìn)行不順利,失敗。
2.
動詞
壓下去;降低。
1.
摧折;折斷。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凡揉牙,外不廉而內(nèi)不挫。
2.出自《莊子·山木》從其強(qiáng)梁,隨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
3.出自《文選·班固〈西都賦〉》掎僄狡,扼猛噬,脫角挫脰,徒搏獨(dú)殺。
2.
失敗,毀損。
1.出自《管子·五輔》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
2.出自《荀子·解蔽》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蝱之聲聞則挫其精。
3.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4.出自《新唐書·陸贄傳》務(wù)所難,勉所短,勞費(fèi)百倍,終無成功。雖果成之,不挫則廢。
5.出自《民國通俗演義》陜西潼關(guān)民軍,始挫終勝。
3.
屈辱。
1.出自《莊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2.出自《漢書·陳湯傳》延壽、湯既未獲受祉之報,反屈捐命之功,久挫於刀筆之前,非所以勸有功厲戎士也。
4.
收;彎曲。
1.出自《文賦》籠天地於形內(nèi),挫萬物於筆端。
2.出自《感王將軍柘枝妓歿》詩畫鼓不聞?wù)泄?jié)拍,錦靴虛想挫腰肢。
3.出自《故鄉(xiāng)雜記·內(nèi)河小火輪》立即有五六位跳到船頭上,把身子一挫,就打算往艙里鉆。
5.
抑制。
1.出自《初學(xué)記》或拂搦以飄沉,或頓挫以抑揚(yáng)。
2.出自《寓言》詩后世不務(wù)此,區(qū)區(qū)挫兼并。
3.出自《廿二史札記》削言官以立威,挫直臣以怵眾。
6.
書法用筆的一種。即用筆頓后略為提起,使筆鋒轉(zhuǎn)動,在折處或挑處用之。參見“挫鋒”。
1.出自《藝舟雙楫·跋榮郡王臨快雪內(nèi)景二帖》大凡六朝相傳筆法,起處無尖鋒,亦無駐痕;收處無缺筆,亦無挫鋒,此所謂不失篆、分之遺意者。
7.
通“剉”。截;砍。
1.出自《禮記·玉藻》??……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下》莽欲以厭兇,使虎賁以斬馬劍挫忠。
8.
同“錯”。誤。參見“挫過”。
1.出自《掛枝兒·多心》我的挫處沒半點(diǎn),你的心腸也忒煞多。
9.
同“錯”。斜錯。
1.出自《醒世姻緣傳》我合晁家挫對著門住。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wǎng)簾。
1.帝王的威嚴(yán)。
1.帝王的儀仗﹑侍衛(wèi)。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yán)。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nèi)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fēng)。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dāng)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guān)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