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事情進行不順利,失敗。
2.
動詞
壓下去;降低。
1.
摧折;折斷。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凡揉牙,外不廉而內不挫。
2.出自《莊子·山木》從其強梁,隨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
3.出自《文選·班固〈西都賦〉》掎僄狡,扼猛噬,脫角挫脰,徒搏獨殺。
2.
失敗,毀損。
1.出自《管子·五輔》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
2.出自《荀子·解蔽》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蝱之聲聞則挫其精。
3.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4.出自《新唐書·陸贄傳》務所難,勉所短,勞費百倍,終無成功。雖果成之,不挫則廢。
5.出自《民國通俗演義》陜西潼關民軍,始挫終勝。
3.
屈辱。
1.出自《莊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2.出自《漢書·陳湯傳》延壽、湯既未獲受祉之報,反屈捐命之功,久挫於刀筆之前,非所以勸有功厲戎士也。
4.
收;彎曲。
1.出自《文賦》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2.出自《感王將軍柘枝妓歿》詩畫鼓不聞招節拍,錦靴虛想挫腰肢。
3.出自《故鄉雜記·內河小火輪》立即有五六位跳到船頭上,把身子一挫,就打算往艙里鉆。
5.
抑制。
1.出自《初學記》或拂搦以飄沉,或頓挫以抑揚。
2.出自《寓言》詩后世不務此,區區挫兼并。
3.出自《廿二史札記》削言官以立威,挫直臣以怵眾。
6.
書法用筆的一種。即用筆頓后略為提起,使筆鋒轉動,在折處或挑處用之。參見“挫鋒”。
1.出自《藝舟雙楫·跋榮郡王臨快雪內景二帖》大凡六朝相傳筆法,起處無尖鋒,亦無駐痕;收處無缺筆,亦無挫鋒,此所謂不失篆、分之遺意者。
7.
通“剉”。截;砍。
1.出自《禮記·玉藻》??……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下》莽欲以厭兇,使虎賁以斬馬劍挫忠。
8.
同“錯”。誤。參見“挫過”。
1.出自《掛枝兒·多心》我的挫處沒半點,你的心腸也忒煞多。
9.
同“錯”。斜錯。
1.出自《醒世姻緣傳》我合晁家挫對著門住。
1.亦作"茫詔"。
2.古代西南部族名。
①廣闊深遠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②凝不清夜霧茫茫。③茂盛春草茫茫。
凝不清;不可揣測神道茫昧,不宜為法|茫昧地覺得不如先前那樣。
1.猶渺茫。迷蒙廣闊。
1.廣闊無邊。
2.凝,迷茫。
3.漠不關心的樣子。
1.猶言茫然自失。
1.亦作"芒然自失"。
2.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1.猶茫然。謂無所知。
1.見"茫無涯際"。
1.毫無頭緒。謂紛亂而缺乏條理。
1.一點也不知道。
1.見"茫無端緒"。
1.遼闊浩渺而無邊際。
1.見"芒洋"。
1.見"茫蠻"。
1.刀劍等的尖端。
2.比喻突出的才華。
1.刀劍等的尖端。比喻銳氣。
1.刀劍尖端﹑刃口的光輝。
1.我國云南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
1.猶銳氣。
1.鋒尖﹔刃口。
2.比喻突出的才華。
1.刀劍等的尖端。比喻氣勢。
1.猶蒙鴻。宇宙未形成前的混沌狀態。
1.混亂分裂。
1.大而蓬松貌。
1.腫大貌﹐浮腫貌。
1.混雜不純。
1.螻蛄的一種。
1.亦作"衕蜄"。
2.貝類。
①空曠無邊的樣子莽蒼大地|莽蒼郊野。②原野目窮莽蒼。
1.一望無際。
2.空闊;迷茫。
1.植物名。一種有毒植物。又稱水莽草。
1.指漢代揚雄。揚雄本仕漢朝,王莽稱帝時,仕莽為大夫。
2.比喻變節者。
1.廣闊貌。
1.遼闊無際。
2.迂闊;迂遠不切實際。
3.激蕩;震撼。
1.遼闊曠遠貌。
1.強搶。
1.蒙古語。指小番。
1.粗魯冒失的男子。
1.水廣大貌。
1.虛誕。
1.粗疏;馬虎。
2.凝不明。
1.草率;馬虎。
1.猶茫茫。
①草木茂盛的樣子草木莽莽。②茫無際涯的樣子莽莽萬重山。
1.魯莽冒失。
2.無邊無際。
3.荒涼貌。
1.模凝糊。
1.付賬,付錢。
2.歸還所欠之錢。
3.猶還價。
1.猶還帳。
1.遭受槍擊的一方打槍還擊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