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祭祀時用過的酒肉等祭品。
2.
名詞
(Zuò)姓。
1.
祭祀用的酒肉。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
2.出自《史記·周本紀》〔顯王〕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3.出自《陶庵夢憶·揚州清明》監門小戶,亦攜淆核紙錢,走至墓所,祭畢,席地飲胙。
2.
福佑;賜福。
1.出自《國語·周語下》天地所胙,小而后國。
2.出自《新唐書·魏玄同傳》天胙大圣,享國永年,異人間出。
3.出自《教坊致語》天方胙於舜孝,人已誦於堯言。
3.
賜與;分封。
1.出自《隸續·漢武都太守耿勛碑》上納其謨,拜郎上黨府丞掌令,考績有成,符策乃胙。
2.出自《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周武定業,胙茅土於子弟;漢高受命,誓帶礪於功臣。
4.
酬報。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
2.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子豐有勞於晉國,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勛。
5.
通“祚”。指天子、諸侯之位。
1.出自《國語·齊語》〔齊桓公〕南城於周,反胙於絳。
2.出自《隸釋·漢費亭侯曹騰碑陰》踐胙之初,受爵虧(于)東土,厥功章然。
3.出自《訄書·訂孔》凡說人事,固不當以祿胙應塞。
6.
通“阼”。臺階。參見“胙俎”“胙階”。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
2.出自《荀子·哀公》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7.
古國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8.
謂建置社稷。
1.出自《隸續·晉右軍將軍鄭烈碑》君諱烈,字休林,熒陽開封人也。其先出自宗周,建國于鄭。因胙命氏,君其后也。
2.出自《資治通鑒·齊高帝建元元年》﹝魏﹞許昶(劉昶)以克復舊業,世胙江南,稱藩于魏。
1.謂分別不同品類。
1.方言。貼補。
1.評定;鑒別。
1.品評茶味;飲茶。
1.古代御廚中專司品嘗食物的官員。
1.眾臣子。
1.品流。
1.舊稱詞類為"品詞"。
1.位列;品級。
1.正從。指古代官吏的正品與從品。常泛指官吏的品級。
1.謂按品類等級搭配。
1.玩賞笛聲。
1.品格。
1.品格。
2.各種曲調。
1.鑒別評定。
1.標準,法度。
2.品格。
1.官服。品級不同,服色﹑樣式亦殊,故稱。
1.品格;氣節。
①品行風格品格高尚|品格清于竹。②指文藝作品的質量和風格與二三客論畫品格。
1.各種供品。
1.風骨;格調。
1.唐代稱宦官為"品官"。
2.泛指古代有品級的官員。古代官有九品。
1.評論;品評。
1.猶品評。
1.比大紅略淺的紅色。
1.謂以花草等自然景物為題材吟詩作賦。
1.事物的品種類別。
1.清代文武官員朝班位次之標識,以金屬為之,狀如山形,故稱。
1.眾多。
1.指花色品種。
1.亦作"品鑒"。
2.評定鑒別。
1.謂按等級﹑層次而加以節制。
2.指等級。
3.品行;節操。
1.三方齊進。
1.品級爵位。
1.略帶紅的藍色。
1.古代稱關卡差役為"品郎"。
1.指等級;類別。
2.指萬物。
1.猶種類;名目。
1.品評;衡量。
2.為品味﹑品嘗。
1.明內廷畜養的動物,各有品級,按品級供給的飼料,稱為"品料"。
1.鹽官吏的格令。分九個品級。
1.品類;流別。
1.品鑒收錄。
1.青翠色。
1.評論。
1.人品容貌。
1.指佛經篇目的名稱。
2.泛指物品的名稱。
1.品茶。
1.官階,品位。
1.人品的流別。
2.事物的名目。
3.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