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周年,特指嬰兒一周歲。
1.
周,滿一周期。
1.出自《靈樞經·壽夭剛柔》﹝綿絮、布等﹞并內酒中……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睟其日,乃出乾。
2.
周歲。特指嬰兒滿周歲或滿月、滿百日。
1.出自《中大夫陜府左司馬李公墓志銘》岌為蜀州晉原尉,生公,未睟以卒。
2.出自《遼史·太祖紀上》三月能行,睟而能言。
3.出自《清史稿·列女傳二·李氏女》李嫁生子,方睟,而喪夫。
3.
通“睟”。溫潤貌。參見“晬容”、“晬穆”。
1.出自《元日》雨旸春令煦,裘冕晬容尊。
4.
通“睟”。純,純粹。參見“晬清”。
1.出自《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序》繪事之微,極於惟肖,至於天光晬清,日華明潤,非可圖也,庶仿佛焉。
1.亦作"甥妷"。
2.外甥和侄輩。
1.鼪鼬之徑。
1.鼪鼠與鼯鼠。比喻志趣相投的親密朋友。
2.舊時對起義群眾的蔑稱。
1.見"鼪鼯之徑"。
1.同"鼪鼬之徑"。
1.鼠鼬類往來的小路。引申為荒涼偏僻的小道。
1.水名。在今河南省。
2.地名。在今河南省境。戰國時為澠池邑,先后屬鄭﹑韓﹑秦『置澠池縣。故址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
1.指公元前279年,藺相如隨從趙惠文王與秦昭王會于澠池之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古代九塞之一。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
1.澠水與淄水的并稱。二水在今山東省。戰國時屬齊。傳說二水相合,齊桓公臣易牙能辨別其味。見《呂氏春秋.精諭》。
1.亦作"繩案"。
2.約束制裁。
1.見"繩按"。
1.指拉纖用的繩與板。
1.猶表率。取法的標準。
1.約束制裁。
藝術體操項目之一。在音樂伴奏下,以手持繩進行的有節奏的連續不斷的一種身體練習。繩由棉、麻制成,長短因人而異。整套動作由手持繩作擺、繞、卷、拋接以及徒手操、技巧和舞蹈的各種基本動作編組而成。
1.彈劾督察。
木匠用來標明直線、量度長短的工具。也比喻規矩法度遵繩尺。
1.見"繩床"。
1.簡單的坐具和瓦鍋。形容生活清苦。
1.用麻繩做的帶子。古代喪服所用。
1.彈劾。
1.清代稱以繩為計量單位的土地。
1.督正。
1.謂牽引繩索以度過障礙或超越目標。
1.謂編發為辮。
1.神話中的地名。
1.以蚌蛤類肉制成的醬。
1.用蜃殼燒成的灰。其用途與石灰同。
1.傳說中蜃蛟的精怪。
1.即海市蜃樓。古人誤認是蜃吐氣所形成的景象。參見"海市蜃樓"﹑"蜃氣"。
1.謂蛟龍掀起的波濤。
1.古人謂蜃氣變幻成的樓閣。
1.即海市蜃樓。多借指虛幻夸誕的事物。
1.即海市蜃樓。
1.即蜃車。
1.即蜃樓。
1.虹霓。
1.神話中的龍女。
1.亦作"蜄氣"。
2.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后發生顯著折射﹐使遠處景物顯現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異幻象。常發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區。古人誤以為蜃吐氣而成﹐故稱。
1.以蜃貝為飾的祭器。一說﹐蠣殼做的祭器。
1.指蜃灰粉刷過的墻壁。
1.即蜃樓。
1.海市。濱和沙漠地區﹐因折光而形成的奇異幻景。
1.即蜃樓。
1.即蜃灰。一說﹐蜃灰與木炭。
2.借指石灰。
1.即蜃車。
1.蚌蛤之屬。
1.即蜃氣。
1.煮鹽的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