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地理上南北向的(跟“橫”相對)。
2.
形容詞
空間上從前到后的(跟“橫”相對)。
3.
形容詞
跟物體的長的一邊平行的。(跟“橫”相對)。
4.
名詞
指軍隊編制上的縱隊。
5.
名詞
(Zòng)姓。
6.
形容詞
褶皺不平的樣子。
7.
動詞
打皺。
8.
動詞
放任,不加拘束。
9.
動詞
釋放;放走。
10.
動詞
全身猛力向上或向前。
11.
連詞
連詞,即使。
1.
“從”的今字。亦作“縦”。
2.
釋放。參見“縱舍”。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上》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皆解縱所送徒。
2.出自《平淮西碑》凡蔡卒三萬五千,其不樂為兵,愿歸為農者十九,悉縱之。
3.出自《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康熙﹞二十四年五月甲申,我師拔雅克薩,縱城中羅剎歸去。
3.
放縱;聽任。
1.出自《書·酒誥》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
2.出自《世說新語·雅量》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
3.出自《前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4.出自《包氏父子》他縱了他兒子——讓他變得這么暴躁。
4.
廣泛地;任意地。參見“縱言”。
1.出自《留別岑參兄弟》詩便以風雪暮,還為縱飲留。
2.出自《智囊補·兵智·廚人濮寺》賊兵忽見一大牌,書寧王已擒,我軍毋得縱殺,一時驚擾,遂大潰。
3.出自《木棉花》空襲剛過,我便爬上越秀山的中山紀念塔,縱眺著煙瘴漠漠的整個廣州市。
5.
騰躍。
1.出自《論衡·道虛》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遂入云中。
2.出自《兒女英雄傳》自己重新把門關好,然后他才就地托的一縱,縱上房去,從房外頭跳將下來。
3.出自《松子》于是他輕輕一跳,便縱在坪上。
6.
縱令;即使。
1.出自《詩·鄭風·子衿》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3.出自《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4.出自《紅樓夢》雖有個寶玉,他又不是這里頭的貨,縱收伏了他,也不中用。
5.出自《母親》做著長姊的她,縱不看弟媳也應該看在那嬰兒的面上,對這家做得仿佛關心點似的才像樣。
7.
直。與“橫”相對。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不開寤而難道兮,不別橫之與縱。
2.出自《論衡·祀義》其制衣也,廣縱不過一尺若五六寸。
3.出自《小滄浪筆談》曲阜人掘地得銅器,高寸九分。八觚,觚各闊三分,頂縱七分,橫五分。
8.
“合縱”的節縮語。參見“縱橫”。
1.出自《秦并六國平話》惠王用張儀之計……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9.
通“蹤”。蹤跡。參見“縱跡”。
1.出自《圣武記》粵洋三千余里,賊縱飄忽,分兵勢單,終年在洋奔逐,汔無成效。
10.
通“蹤”。追隨;追逐。
11.
發;放。參見“縱送”。
1.出自《秋懷詩》有如乘風船,一縱不可纜。
2.出自《馬氏日抄·正統》正統戊辰,寶坻縣民周本家馬生角,長二寸,本怪而縱之野外。
12.
縱隊的簡稱。
1.出自《一野戰事珍聞全記錄》賀炳炎、廖漢生帶著一縱也一陣風似地趕了上來,與二縱一起左右夾擊三岔灣。
1.講價錢。
1.亦作"說劍"。
2.《莊子》有《說劍》篇﹐寫趙文王好劍﹐莊子往說之﹐云﹕"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勸文王好天子之劍◇遂以"說劍"指談論武事。
1.勸說﹐進諫。
1.說書和講經。
1.講解和教授。
2.比喻生硬地﹑機械地空講道理。
3.宗教信徒宣傳教義。
1.比喻聒噪。喈﹐鳥鳴聲。
1.商量妥當。
1.說明解釋。
1.佛教語。每月月半﹑月底集合眾僧講說戒律。犯有過失者﹐亦在此時懺悔。
1.講解儒家的經書。
2.宋代"說話人"說話類別之一。內容為講說佛經故事。
1.說明白﹔說穿。
2.勸解﹐調停。
3.(某一詞語)普遍流行起來。
1.游說之士﹔善于用言語說動對方的人。
1.談說玄理。
1.夸口﹔吹牛。
2.借口。
3.某些曲藝節目演員上場后的一段說白或韻白。
1.謂調解糾紛。
1.說大話。
1.說謊。
1.說大話。
1.謂眾說紛紜。
1.三言兩語無法說清楚。形容情況復雜。
1.反復闡說。
2.猶言總而言之。
1.猶說舌。
1.喜歡。
2.使和悅安樂。
1.說明道理。
2.講理﹐不蠻橫(多用于否定式)。
1.即議論文。
1.序言。
1.指瑣屑的言論。
1.話脫口而出﹐因不加思索而說錯了。
1.學說。
2.辯論。
1.嚕里嚕蘇﹐嘵嘵不休。
1.說話不留余地。
1.同"望梅止渴"。
1.指給人介紹婚姻。
1.舊俗辦喜事人家給媒人的花紅財禮。
1.舊時指為人介紹婚姻或做房地產買賣的牽線工作。
1.談論夢中的事。
2.說夢話。引申為說昏憒的話。
1.夢囈﹐夢中說話。
2.引申為說昏憒的話。
1.見"四鋪子著地"。
1.官名。相傳古代天子身邊的四個輔佐。《書.洛誥》有"四輔"之稱。《益稷》有四鄰,《史記.夏本紀》作"四輔"。至《尚書大傳》﹑賈誼《新書》始有疑﹑承﹑輔﹑弼(《新書》作道﹑弼﹑輔﹑承)為"四輔"之說,皆出于秦漢間人的依托。至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輔以配三公,又為其子置師疑﹑傅承﹑阿輔﹑保拂(弼)之官。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輔"。參閱清全祖望《經史問答.三禮問目答全藻問》。
2.國都附近的州郡。唐開元中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即同﹑華﹑岐﹑蒲四州。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地理類.四輔》。宋崇寧間所置四輔郡,以潁昌府為南輔,襄邑縣為東輔,鄭州為西輔,澶州為北輔。見《宋史.徽宗紀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
4.星名。指東蕃四星。
5.星名。指極星旁的四星,亦稱四弼。
1.指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哀二世賦》﹑《大人賦》。
2.指漢揚雄的《甘泉賦》﹑《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藝文.四賦》。按,《校獵賦》一名《羽獵賦》。
亦稱四名詞錯誤”。三段論中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三段論中最常見的邏輯錯誤。三段論只能有三個概念,如果把兩個不同的概念當作同一個概念使用,以致在三段論中有四個概念,就犯了邏輯錯誤。如說中國人是勤勞勇敢的,他是中國人,所以他是勤勞勇敢的。”其中的兩個中國人”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集合概念,指中國人的整體;后者是普遍概念,指任何一個中國人。因此,這個三段論犯了四概念錯誤。
1.指牛膏﹑犬膏﹑雞膏﹑羊膏。
1.清代對在京的官吏進行考核的四條標準。
1.指晨一時至三時。
1.指戰國時齊孟嘗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
2.指唐周曾﹑王玢﹑姚憺﹑韋清。
3.指明末清初方以智﹑冒襄﹑陳貞慧﹑侯方域。
1.戲曲演員唱﹑做﹑念﹑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是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1.從四個方面克敵制勝。
1.指秬﹑秠﹑穈﹑芑四種谷物。
2.泛指四種谷物。
1.環視四周。
2.指四面。
1.四座關塞。秦漢時"四關",指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
2.四座關塞。晉時"四關",則指東成皋,南伊闕,北孟津,西函谷。
3.指長安。
4.指耳﹑目﹑心﹑口。
5.中醫學名詞。指肩﹑肘﹑髖﹑膝四關節或兩肘和兩膝的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