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鍿”。
2.
古代重量單位。其說不一,或謂六銖,或謂八銖,或謂六兩,或謂八兩。一般從《說文》,謂六銖,即一兩的四分之一。
1.出自《禮記·儒行》雖分國如錙銖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
3.出自《淮南子·詮言訓》雖割國之錙錘以事人
3.
引申為少、細微。參見“錙介”、“錙銖”。
1.出自《三國志·吳志·華核傳》退伏思惟,熒惑桑谷之異,天示二主,至如他余錙介之妖,近是門庭小神所為。
2.出自《莊子·達生》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
3.出自《淮南子·兵略訓》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
4.出自《披沙揀金賦》觀其振拔污涂,積以錙銖,碎清光而競出,耀直質而特殊。
5.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吾無遺債累汝,汝亦無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錙銖聘金。
4.
通“緇”。黑色。參見“錙徒”。
1.出自《前聞記·南京奸僧》諸民惟錙徒不可盡察。
5.
通“菑”。參見“錙壇之宮”。指學宮。矮圍墻。一說為宮名。宮內有壇曰“錙壇”,因以壇名其宮。見鍾泰《莊子發微》。
1.出自《莊子·徐無鬼》君亦必無盛鶴於麗譙之間,無徒驥於錙壇之宮。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