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多次釀成的醇酒。
2.
動詞
〈書〉進貢。
1.
反復多次釀成的醇酒。
1.出自《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飲酎。
2.出自《史記·孝文本紀》高廟酎。
3.出自《演繁露·酎》漢八月飲酎。說者曰:酎,正月釀,八月成。許叔重曰:“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薄棒卮季埔??!倍f不同。然酒固有久醇者,恐八易月乃成,期太迂遠,當以黍成可釀為是。黍既登熟,三重釀之,八月一月可辦也。
4.出自《題金碧堂為趙銀臺玉峰》詩有口但可飲醇酎,似忘職司為納言。
2.
獻。
1.出自《史記·平準書》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
1.華美﹐美好。
1.同"靚莊"。
1.極言事實多,即使用完筆也難寫全。磬,通"罄"。
1.一種鳴聲如擊磬的秋蟲。
1.方言。謂人身或物體向前傾。
1.磨磬用的石頭。
1.猶全國。磬,通"罄"。
1.語出《禮記.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后用以指犯有死罪的貴族和顯宦。
1.負責治磬的官員。
1.亦作"磬管"。
2.兩種古樂器名。
1.見"磬筦"。
1.干凈無余。磬,通"罄"。
1.掛磬的架子。
1.本指咳嗽。引申為談笑。磬,通"謦"。
1.縱馬和止馬。泛指馭馬。
1.見"磬口梅"。
1.臘梅品種之一。
1.獻給神佛的錢。因投入銅磬中,故名。
1.負責治磬的官員。
1.兩種古樂器名。亦泛指樂器。
1.玉磬的光采。借指人的容顏。
1.擊磬的聲音。
2.指代將帥。
1.古樂官名。
1.適宜制磬的美石。
2.寺院中用以召集眾僧的鳴器。
3.山名。在今安徽省靈壁縣北。
1.磬的創造者無句氏的別稱。
1.古人名。掌教擊磬鐘等樂器,相傳名襄,故稱。因避世出居海邊。事見《論語.微子》。
1.吊死。
2.空無所有。磬,通"罄"。
1.形狀曲折的池。
彎腰如磬狀,表示恭敬磬折辭主人|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
1.見"磬鐘"。
1.方言。剛才。
1.猶言罄竹難書。
1.所有地區。
1.猶匱乏。
1.空竭;匱乏。多指財物。
2.竭盡;用盡。
3.盡心竭力。
1.全盡無馀。
1.猶席卷。
1.全部絕滅或死亡。
1.盡空。多指財物。
1.語出《詩.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毛傳"騁馬曰磬﹐止馬曰控。"指馳馬與控馬。
1.罄竭匱乏。
1.貧乏至極。
1.充分表白。
1.精光﹐蕩然無存。
1.猶全境。
1.把山上的樹木全部采光。比喻殘酷剝削。
1.完全獻出。
1.盡述﹐全部說出。
1.猶傾吐。
1.竭盡囊中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