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裁衣。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
2.出自《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3.出自《梁書·王暕傳》非取制於一狐,諒求味於兼采。
2.
衣服的形制;式樣。
1.出自《漢書·叔孫通傳》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
2.出自《論佛骨表》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
3.出自《桯史·宣和服妖》婦人便服不施衿紐,束身短制。
3.
衣裳。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侲子萬童,丹首玄制。
2.出自《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4.
雨衣。若今斗篷。參閱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制解》
1.出自《左傳·定公九年》晰幘而衣貍制。
2.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成子衣制杖戈。
5.
造作;制造,制作。
1.出自《后漢書·樊宏傳》五谷不登,謂之大侵。大侵之禮,百官備而不制,群神禱而不祠。
2.出自《澤州靈泉院記》凡制經樓齋堂若干閑架,又塑羅漢潔峻之相,以漸化服。
3.出自《珍珠船》陶峴,彭澤之后,日制三舟,一舟自乘,一舟載客,一舟載酒饌。
4.出自《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去后山約一里左右,又有一個制瓷器的大窯。
6.
指制作的方法、式樣。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九》又半里,有鐵鎖橋架江上,其制兩頭懸練,中穿板如織,法一如瀾滄之鐵鎖橋。
7.
撰寫,著述。
1.出自《胡笳十八拍》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2.出自《文心雕龍·雜文》及枚乘摛艷,首制《七發》,腴辭云構,夸麗風駭。
3.出自《宋史·種放傳》二年四月,求歸山,宴餞于龍圖閣,命學士即席賦詩,制序。
4.出自《中國近代史》《救世》、《醒世》、《覺世》三篇的制成,奠定了太平革命的理論基礎。
8.
指著作、作品。
1.出自《宋書·謝靈運傳》先士茂制,諷高歷賞。
2.出自《金樓子·立言上》諸子興於戰國,文集盛於二漢,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
3.出自《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
4.出自《墳·摩羅詩力說》爾后巨制,曰《阿內庚》,詩材至簡,而文特富麗。
9.
用炮炒等法煉成中藥。
1.出自《本草綱目·序例》制藥貴在適中……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
10.
制裁;約束;控制。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下》徽以糾墨,制以質??,散以禮樂,風以《詩》《書》,曠以歲月,結以綺廬。
2.出自《重修白云寺碑記》蓋天下之才力,當其壯盈,必有所費,無以制之,且侈而溢。
11.
量詞。衣料計量單位。
1.出自《說苑·復恩》吳赤市使於智氏,假道於衛。寧文子具纻??三百制,將以送之。
2.出自《癸巳類稿·制解》衛??文子具舒黹三百制,致吳赤市,亦裁料也。
12.
用同“致”。意態。
1.出自《新唐書·張易之傳》既冠,頎晰美姿制,音技多所曉通。
1.對尊長孝敬,對下屬或后輩慈愛。
2.指孝慈之道。
3.孝友。
1.謂以孝為本的理法規范。
2.孝行,盡心奉養父母。
3.指孝順的人。
1.尊祖愛親的品德。
1.亦作"孝悌"。
2.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3.指孝弟者。
4.漢代鄉官名。
1.亦作"孝悌力田"。
2.漢代鹽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時,名義上是獎勵有孝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高后朝置"孝弟力田"官。到文帝時,與"三老"同為郡縣中掌教化的鄉官。
3.唐代科舉選士的科目之一。
1.古時喪妻者對亡妻的自稱。
1.居喪時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
2.指為尊長服喪的時期。
1.盡孝道的媳婦。
2.舊稱居喪中的婦人。
1.舊謂孝行的感應。
1.孝順恭謹。
1.孝順淑和。
1.人名。傳說為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行著,因遭后母讒言,被放逐而死◇用作孝子的典范。
1.居喪守孝的人家。
2.指居喪守孝者。
1.封建時代,居父母喪者,在一定期限內免征勞役賦稅,稱"孝假"。
1.孝行節操。
1.孝順而恭謹。
1.孝順父母,尊敬親長。
2.謂孝順尊敬。
3.送禮或錢物給尊長,以示孝心或敬意。
4.舊時以錢物賄賂﹑討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稱"孝敬"。
1.服喪用的白絹。
1.有孝行而果敢。
1.孝忱,孝順的情意。
1.孝悌,孝敬。
1.孝順而恭謹。
1.猶孝道。謂以孝治國教民。
1.懸掛在靈堂中的簾子。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鹽人才的科目,始于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
2.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載晉吳郡人張憑舉孝廉,自負其才,造訪丹陽尹劉惔,與諸賢清談,言約旨遠,一坐皆驚。劉延之上坐,留宿至曉。張還船,須臾,劉遣使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劉與張憑即同載詣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撫軍稱善,即用張為太常博士。時人榮之◇遂以"孝廉船"為褒美才士之典。
1.清代特詔舉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時起,新帝嗣位,詔直省府﹑州﹑縣﹑衛各舉"孝廉方正",賜六品章服,備召用。乾隆以后,定薦舉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縣等官及教職。
1.孝義節烈。
1.明太祖陵,在今南京市東北鍾山南面。明初置衛守護,故其地名孝陵衛。
2.借指明太祖朱元璋。
3.清世祖陵,在今河北省遵化縣昌瑞山主峰南麓。
1.指居喪期間的起居行止。
1.懸掛在靈床或靈柩前的白布帳幔。
1.孝悌之家。
1.懸掛在靈床或靈柩前的帳幕。
1.孝順長輩,敦睦親屬。
1.指對先輩孝敬追慕。
1.居喪的兒子。
2.泛指居喪的兒孫。
3.對父母行孝道的男子。
1.烏的別名。
1.有孝行的女子。
1.在靈堂前臨時搭起的供吊唁用的帳棚。
1.古時指死去丈夫的人。亦為喪夫者對亡夫的自稱。
1.指棺材等喪具。
1.孝敬父母。
1.孝順父母的誠心。
1.居喪時穿的素裙。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1.孝親之思。
1.祭祀,享祭。
1.祭祖時對祖先的自稱。
1.見"孝筍"。
1.治喪時停放靈床或靈柩的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