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皮膚上生的斑痕或小疙瘩,多呈青色、紅色或黑褐色,不痛不癢。
2.
名詞
(Zhì)姓。
1.
人體皮膚所生的有色的斑點或小疙瘩。
1.出自《梁書·皇后傳·高祖丁貴嬪》初,貴嬪生而有赤痣在左臂,治之不滅。
2.出自《酉陽雜俎·黥》及差,痕不滅,左頰有赤點如痣。
3.出自《兒女英雄傳》再加上鬢角邊那兩點朱砂痣……益發顯得紅白鮮明,香甜美滿。
4.出自《我的童年》他的綽號叫“金臉大王”。因為他左邊的太陽穴上有一個三角形的金色的痣印。
1.即門包。
1.門閂。
1.撫摸參宿。形容山勢極高。
1.唐李白《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井,皆星宿名,分別為蜀秦分野。謂自秦入蜀途中,山勢高峻,可以摸到參﹑井兩星宿◇因以"捫參歷井"形容山勢高峻,道路險阻。
2.形容世路艱難。
1.撫摸腹部。多形容飽食后怡然自得的樣子。
1.攀援葛藤。
1.觸摸;摸索。
1.按住舌頭。表示不說話或不發聲。語本《詩.大雅.抑》"莫捫朕舌。"
1.謂攀山涉水。
1.見"捫虱"。
1.摸索。
1.摸索,尋求。
1.摸天。極言其高。
1.摸膝。表示不屈。
1.撫著胸口向自己發問。指反省自己的行為。
1.按摩。
1.摸索觸及。
1.捉月。
1.鑰,古代管樂器。寓言故事,有個生來就眼睛瞎的人,不知道太陽的樣子。有人告訴他太陽光像蠟燭,他摸了摸蠟燭,后來摸到鑰,也以為是太陽。見宋蘇軾《日喻》◇以"捫鑰"喻瞎說一氣。
1.以手摸足。
1.即門冬。
1.穈加工而成的糧食。
1.即天門冬和麥門冬。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麥門冬》"虋冬。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雕,故謂之麥虋冬。"又《草七.天門冬》"虋冬。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曰天門冬。"一說,即薔薇。
1.形容愁悶綿綿。
1.悶棍。方言謂暗中打人或背地整人為"打悶棒"。
1.煩悶。
1.郁悶貌。
1.亦作"悶打孩"。亦作"悶打頦"。
2.煩悶;悶悶地。
1.見"悶答孩"。
1.見"悶答孩"。
1.郁悶生氣。
1.愁悶哽咽。
1.指聲音不響亮﹑發射力不強的弓。
2.比喻猜不透的事。
1.見"悶子車"。
1.古兵器名。
2.比喻暗中的打擊或突然的打擊。
1.亦作"悶葫蘆"。
1.玩具名。
2.謂難猜透而使人納悶的話或事。
1.即撲滿。
1.煩悶的心懷。
1.煩悶。
1.煩悶倦怠。
1.暈倒。
1.煩悶苦惱。
1.聲音低沉的雷。
2.比喻精神上受到的突然打擊。
1.見"悶懣"。
1.心煩意亂貌。
2.中醫指心胸滿悶煩亂,眼目昏花之癥。
1.愚昧﹑渾噩貌。
2.郁悶不樂。
1.因有不如意的事,心情煩悶不快活。
1.亦作"悶滿"。
2.煩悶。
1.猶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