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樂曲、詩文的一個(gè)段落;用于分章節(jié)的詩文。
2.
名詞
規(guī)則;條例;章程;章法。
3.
名詞
秩序;條理。
4.
名詞
戳記;圖章。
5.
名詞
身份榮譽(yù)等的標(biāo)志;標(biāo)記;佩戴在身上的標(biāo)志。
6.
名詞
奏章,臣子呈給皇帝的意見書。
7.
名詞
條目。
8.
名詞
(Zhāng)姓。
1.
亦作“遧”。
2.
采色;花紋。
1.出自《書·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3.出自《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4.出自《山齋客譚·海怪》浙江之赭山,有物焉,形若婦人,白身黑章,斑駮相間。
3.
古代禮服上繡的紅白相間的花紋。
1.出自《周禮·考工記·畫繢》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
2.出自《淮南子·時(shí)則訓(xùn)》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青黃白黑,莫不質(zhì)良。
4.
標(biāo)記;徽章。
1.出自《逸周書·謚法》謚者,行之跡也;號(hào)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
2.出自《商君書·畫策》行間之治,連以伍,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
3.出自《說苑·指武》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
5.
指旌旗。
1.出自《國語·晉語一》變非聲章,弗能移也。
6.
詩歌或樂曲的段落。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shí)宗?
2.出自《左傳·文公十三年》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
7.
指文章的段或篇。
1.出自《史通·敘事》句積而章立,章積而篇成。
2.出自《上賈滑州書》竊整頓舊所著文一十五章以為贄。
8.
指事物發(fā)展的階段。
1.出自《國語·周語中》夫王公諸侯之有飫也,將以講事成章。
2.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dá)。
9.
條款。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jì)》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2.出自《司成公家傳》尋有言忠賢二十四罪章者。
10.
顯赫的功勛。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cái)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2.出自《國語·魯語上》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
11.
盛。
1.出自《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2.出自《呂氏春秋·審時(shí)》得時(shí)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
3.出自《〈徐斯遠(yuǎn)文集〉序》慶歷、嘉佑以來,天下以杜甫為師,始黜唐人之學(xué),而江西宗派章焉。
12.
顯示;表明。
1.出自《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2.出自《國語·周語中》且夫兄弟之怨,不征於他,征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義。
3.出自《漢書·武五子傳贊》故車千秋指明蠱情,章太子之冤。
4.出自《明史·儒林傳一·崔銑》臣聞天子得四海歡心以事其親,未聞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賞之,適自章其私昵而已。
13.
表彰;顯揚(yáng)。
1.出自《商君書·說民》章善則過匿。
2.出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span>朕夙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yè),皆在力本任賢。
3.出自《水經(jīng)注·睢水》命縣人長(zhǎng)照為文,用章不朽之德。
4.出自《歸潛志》余謂碑志,本以章其人之善。
14.
明顯;顯著。
1.出自《國語·周語下》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
2.出自《呂氏春秋·勿躬》故善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親矣,名號(hào)已章矣。
15.
辨別;區(qū)分。
1.出自《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孔子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愛而無私,上下有章。”
2.出自《抱樸子·詰鮑》貴賤有章,則慕賞畏罰。
3.出自《弘明集·正誣論》故王者之居,必金門玉陛,靈臺(tái)鳳闕,將使異乎凡庶,令貴賤有章也。
4.出自《嚴(yán)治篇》等異則尊卑別矣,飾繁則上下章矣。
16.
臣下給君主的奏本。
1.出自《后漢書·寒朗傳》帝問曰:“誰與共為章?”
2.出自《元和圣德詩》四方節(jié)度,整兵頓馬。上章請(qǐng)討,俟命起坐。
3.出自《太皇太后賜故夏國主嗣子乾順進(jìn)奉賀正馬駝回詔》再閱來章,式嘉忠節(jié)。
17.
上奏章告發(fā)。
1.出自《太尉喬公碑》被詔書為將作大匠,為受罰者所章,拜議郎。
2.出自《后漢書·韓棱傳》棱陰代興視事……興子嘗發(fā)教欲署吏,棱拒執(zhí)不從,因令怨者章之。
3.出自《獨(dú)孤府君墓志銘》其后上將有所相,不可於眾,君與起居舍人李約交章指摘,事以不行。
4.出自《老學(xué)庵筆記》東坡守杭,法外刺配顏巽父子。御史論為不法,累章不已。
18.
古歷法名詞。十九年為一章。
1.出自《周髀算經(jīng)》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
2.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下》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
3.出自《神宗皇帝挽詞》接統(tǒng)真千歲,膺期止一章。
19.
印章。
1.出自《漢書·朱買臣傳》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視其印,會(huì)稽太守章也。
2.出自《選舉令》魏諸官印,各以官為名,印如漢法,斷二千石者章。
3.出自《文選·陸機(jī)〈漢高祖功臣頌〉》跨功逾德,祚爾輝章。
4.出自《襄陽作》詩廟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
20.
大木材。
1.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
21.
引申為計(jì)量大樹的量詞。
1.出自《新唐書·隱逸傳·秦系》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傳東晉時(shí)所植。
2.出自《雙桂軒記》有桂一章,雙干直上,始合於一,又復(fù)歧而旁達(dá)。
3.出自《聊齋志異·白于玉》桂樹兩章,參空合抱;花氣隨風(fēng),香無斷際。
22.
章甫冠的省稱。
1.出自《文選·趙至〈與嵇茂齊書〉》表龍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聾俗,固難以取貴矣。
23.
章服的省稱。一種有圖文作為等級(jí)標(biāo)志的禮服或官服。
1.出自《老學(xué)庵筆記》其鐫月廩,仍褫身章。
2.出自《倩女離魂》你直叩丹墀,奪得朝章,換卻白衣。
3.出自《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又要諸位寬章,諸位只好遵命。
24.
章草的省稱。
1.出自《書譜》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jì)成厥美,各有攸宜。
2.出自《續(xù)書譜·行書》草出於章,行出於真。
25.
通“獐”。一種似鹿而小的哺乳動(dòng)物。
1.出自《周禮·考工記·畫繢》山以章,水以龍。
26.
通“樟”。一種常綠喬木。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楩楠豫章。
27.
通“嫜”。參見“姑章”。
1.出自《〈周愍婦集〉序》姑章於其子之婦也,宜無不愛也。
2.出自《刑部主事番禺黃君妻周墓碣銘》自姑章及三族,無間言。
3.出自《匡謬正俗》古謂舅姑為姑章。
28.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章氏,即鄣國之后也。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為紀(jì)附庸之國。今密州有古鄣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望出豫章。
29.
典章制度。
1.出自《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
3.出自《張子房》詩王風(fēng)哀以思,周道蕩無章。
1.象聲詞。形容推撞聲。
1.見"撲鹿"。
1.摔落;跌落。
2.隕落。喻喪生。
3.英語plug的音譯。電器插座。
4.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
1.殺馬以祭。
1.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宋代對(duì)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稅收﹐由官府核計(jì)應(yīng)征數(shù)額﹐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額向官府納稅﹐超額的歸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稅范圍更擴(kuò)大。
1.宋元民間盛行的一種博戲。以錢為博具﹐以字幕定輸贏。小販多用以招攬生意。
1.方言。瞎張羅。
1.迎面。
1.撲打消滅。
1.猶黎明。
1.摸索;捉摸。
1.搶購車船票。
1.摔破;摔壞。
1.盛貌。
2.象聲詞。
3.塵土堆積或飛揚(yáng)貌。形容奔走勞頓。
1.見"撲旗"。
1.蠶箔。即曲簿。
1.襲取。
1.猶撲買。
1.徒手搏斗。
1.撫摩。
1.摔死;擊殺。
1.猶言打死這個(gè)家伙。唐高宗欲廢皇后而立昭儀武氏﹐褚遂良力爭(zhēng)﹐謂"昭儀昔事先帝﹐身接帷笫﹐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并還笏求歸。帝大怒﹐命引出。武氏從帷后呼曰"何不撲殺此獠!"見《新唐書.褚遂良傳》。獠﹐古時(shí)對(duì)南方某些少數(shù)民族之稱。褚遂良是南方人﹐故武氏以此詈之。
1.指眼睛眨動(dòng)。
2.拍翅疾飛。
3.晃動(dòng)。
1.指眼睛眨動(dòng)。
1.老實(shí)。
1.撲擊的招數(shù)。
2.指相撲的好手。
1.擺動(dòng)。
1.指雄兔腳毛蓬松。參見"撲朔迷離"。
2.兔的代稱。
語本古樂府《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指腿腳撲騰。迷離指眼睛瞇起。原意為把兔子捏住耳朵提起來,雄兔腳亂踢,雌兔眼半瞇,但當(dāng)它們?cè)诘厣吓芷饋頃r(shí),就難以辨別雄雌了◇以撲朔迷離”形容事物錯(cuò)綜復(fù)雜,不易察知真相。
1.見"撲簌簌"。
形容眼淚等輕輕而不斷地落下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墻頭土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也形容物體不斷地抖動(dòng)眼皮兒撲簌簌跳。
1.猶撲簌簌。淚水不斷地下落貌。
1.猶撲簌簌。淚水不斷地下落貌。
2.猶撲簌簌。象聲詞。
1.鞭打。
1.泥濘貌。
1.古代西域國名。參見"樸挑"。
1.討伐。
1.折騰。
2.騰躍;飛舞。
3.象聲詞。形容心跳﹑走動(dòng)及東西落地等的聲音。
1.氣盛貌。
2.揚(yáng)鞭策馬貌。
3.象聲詞。形容擊鼓﹑落水等聲音。
1.猶沖天。
1.鋪天蓋地。形容聲勢(shì)大﹐來勢(shì)猛。
1.猶撲滅。
1.古代西域國名。其地望與對(duì)音所說不一﹐尚無定論。
1.亦作"撲"。
2.象聲詞。形容重物落水或落地之聲。
1.即幞頭。古代的一種頭巾。
2.迎頭。
1.象聲詞。重物落地聲。
1.腳毛叢生貌。
2.兔的代稱。
1.猜測(cè)。
1.宋元間魚販以賭博的方式招攬生意。
1.附著。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qǐng)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duì)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