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拐杖,扶著走路的棍子。
2.
名詞
泛指棍棒。
3.
名詞
舊時一種用棍棒打犯人的刑罰。
1.
手杖;拐杖。
1.出自《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
2.出自《杖銘》乘危履險,非杖不行;年老力竭,非杖不強(qiáng)。
3.出自《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4.出自《桐橋倚棹錄·工作》杖,俗呼拐杖……大抵琢取山中榔、栗、楂樹老干為之。亦有以方竹、剡藤為之者,光潤可喜。
5.出自《登疊彩山贈徐老》詩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fēng)。
2.
泛指棍棒或棒狀物。
1.出自《孔子家語·六本》舜之事瞽瞍……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2.出自《涑水記聞》太祖姊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面杖逐太祖,擊之。
3.出自《紅樓夢》寶玉一發(fā)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的天翻地覆。
3.
指居喪時所執(zhí)的喪棒。
1.出自《禮記·問喪》或問曰:杖者以何為也?曰:孝子喪親,哭泣無數(shù),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
2.出自《劉統(tǒng)軍碑》于是相許諾,以告其孤縱。縱哭,舍杖拜曰:“縱不敢違。”
3.出自《隨園隨筆·杖》無杖則不成喪。
4.
兵器。
1.出自《呂氏春秋·貴卒》操鐵杖以戰(zhàn),而所擊無不碎。
2.出自《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烏弋﹞以金銀飾杖。
3.出自《宋史·刑法志二》今眾持兵杖劫糧廩,一切寬之,恐不足以禁奸。
5.
古刑法名。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捶擊犯人的背、臀或腿部。參見“杖刑”。
1.出自《隋書·刑法志》﹝趙郡王叡等﹞又上新令四十卷,大抵采魏、晉故事。其制,刑名五:一曰死……五曰杖。
2.出自《新唐書·刑法志》及肉刑既廢,今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
3.出自《明史·世宗紀(jì)二》光祿少卿馬從謙坐誹謗杖死。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自思出而被執(zhí),罪不過杖。
6.
刑具。施杖刑所用的棍棒。
1.出自《魏書·刑罰志》檢杖之小大,鞭之長短,令有定式,但枷之輕重,先無成制。
2.出自《隋書·刑法志》杖皆用生荊,長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
3.出自《云麓漫鈔》﹝唐宣宗﹞於內(nèi)中置杖,杖內(nèi)官。今內(nèi)中有杖,始於宣宗。
7.
鞭打。
1.出自《扶風(fēng)郡夫人墓志銘》﹝盧氏﹞天資仁恕,左右媵侍常蒙假與顏色,人人莫不自在,杖婢使數(shù),未嘗過二三。
2.出自《唐語林·補(bǔ)遺二》時穆家法最峻,寧命諸子直饌,稍不如意,則杖之。
3.出自《宋艷·奇異》有朱衣樂人誤旨,公性卞急,遽杖于馬前。
8.
握,執(zhí)持。
1.出自《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2.出自《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勾踐乃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物盧之矛,出死士三百人,為陣關(guān)下。
9.
憑恃,依靠。
1.出自《左傳·襄公八年》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
2.出自《漢書·李尋傳》外臣不知朝事,竊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下》西突厥去我遠(yuǎn),緩急不可杖,可與昏乎?
4.出自《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二年》凡立大功,必杖大義。
10.
指扶杖;拄扙。參見“杖家”。
1.出自《畫記》驢驅(qū)者四人,一人杖而負(fù)者,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
11.
謂居喪持喪棒。
1.出自《禮記·問喪》則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處也……此孝子之志也。
2.出自《河南少君李公墓志銘》不肖嗣道敏,杖而執(zhí)事,不敢違次。
3.出自《隨園隨筆·杖》夫?yàn)槠拚龋瑒t子不杖矣,父為長子杖,則孫不杖矣。
1.包涵,寬恕。
1.懷藏正道;抱有主張。
1.含情而視。睇,微微地斜視貌。
1.猶凝冰,結(jié)冰。
1.小毒蟲名。
1.古時夏天食用的魚醬類食品。
1.形容心情不暢快。
1.同"含垢忍恥"。
1.見"含垢匿瑕"。
1.見"含垢納污"。
1.包容污垢,不責(zé)過失。形容寬宏大度。
1.忍受恥辱。
忍受恥辱。
1.見"含含糊糊"。
1.亦作"含含胡胡"。
2.含混不清貌。
1.蘊(yùn)藏祥和之氣。常喻仁德。
2.指含有溫暖之氣。
1.猶含淚§,紅淚,指女子的眼淚,因浸著脂粉故變紅。
1.猶含弘。
1.猶含葩。
1.籠統(tǒng);不明確。
凝;不明確~不清丨言辭~,令人費(fèi)解。
1.神名。
1.蚌的別名。
1.帶著嬌媚的神態(tài)。
1.心懷常道。
1.清徐元文之室名。
1.見"含英咀華"。
1.謂日光照臨。
2.指服食日光。古代養(yǎng)生術(shù),為道家內(nèi)丹功夫之一。
1.同"含咀"。
1.銜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1.唐時回紇語。猶僂啰。謂伶俐能干。
1.口銜而咀嚼。指吃。
2.吹觱篥時的動作。比喻吹奏。
1.猶超越。
1.眼中蘊(yùn)含著淚水。
1.佛教語。各類眾生。
1.傳說中的神獸。
2.古代雜戲名。
1.食粗米飯。
1.見"含殮"。
1.板著面孔。
1.亦作"含斂"。亦作"含斂"。亦作"含■"。
2.古代喪禮,納珠玉米貝等于死者口中,并易衣衾,然后放入棺中,曰"含殮"。
一種物質(zhì)中所包含的某種成分的數(shù)量這種食品的脂肪~很高。
1.帶著露水。
2.口銜露水。
1.包容。
1.詈詞。鳥,同"屌"。
1.亦作"含嚬"。
2.謂皺眉。形容哀愁。
1.亦作"含戚"。
2.懷著憂傷。
1.含藏元?dú)狻?
2.含有氣息。形容有生命者。亦特指人。
臉上帶著或內(nèi)心懷著情意、情感(多指愛情)~脈脈。
1.滿含深情的樣子。脈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dá)情意。
1.謂有仁義之德。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