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刑罰之一。本謂車裂,后謂斬首或腰斬。
1.出自《說文·車部》古用車裂,后人乃法車裂之意而用??鉞,故字亦從車。斤者,??鉞之類也。
2.出自《釋名·釋喪制》斫頭曰斬,斬腰曰腰斬。
3.出自《國語·吳語》明日徙舍,斬有罪者以徇。
4.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失期,法皆斬。
5.出自《順宗實錄四》叔文聞之怒,欲下詔斬之。
6.出自《夷堅支志景·王雙旗》鞠其過犯,略不諱隱,結正赴郡論斬刑。
7.出自《陳州糶米》聽知圣人差包待制來了,兄弟,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后聞。
8.出自《戰國策·秦策一》大王斬臣以徇于國。
2.
砍斷;砍。
1.出自《墨子·非攻下》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
2.出自《韓非子·十過》斬山木而財之。
3.出自《北史·羊烈傳》譬如斬手全軀,所存者大故爾。
4.出自《崔評事墓銘》鑿澮溝,斬茭茅,為陸田千二百頃,水田五百頃。
5.出自《偶想》文化的路是“斬”不斷的啊!
3.
斷絕。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2.出自《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3.出自《智囊補·察智·楊茂清》攜一小兒告曰:“此標出禁所生也,非公則楊氏斬矣!”
4.出自《空林禪師詩序》數君之流風余韻,不及一世而斬。
4.
討伐,攻打。
1.出自《國語·齊語》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
5.
砍伐;開辟。
1.出自《后漢紀·光武帝紀六》來歙自陽城將二千人,斬山開道,徑至略陽。
2.出自《水經注·渭水三》高祖在關東,令蕭何成未央宮,何斬龍首山而營之。
6.
剪裁。特指喪服不縫衣旁和下邊。參見“斬衰”。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晏嬰粗缞斬。
2.出自《舊唐書·孝友傳·崔沔》內有齊斬,外服皆緦。
7.
哀痛。參見“斬焉”。
1.出自《左傳·昭公十年》孤斬焉在衰绖之中。
2.出自《讀書叢錄·斬焉》斬焉,謂其痛之深也。
8.
同“眨”。眼睛迅速地一開一閉。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一雙乖眼,果是殺人不斬。
2.出自《西游記》提起籃兒,但見那籃里亮灼灼一尾金魚,還斬眼動鱗。
9.
通“塹”。挖掘。
1.出自《墨子·備蛾傅》斬城為基,掘下為室。
10.
通“儳”。不齊貌。
1.出自《荀子·榮辱》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
11.
副詞。極其;非常;特別。參見“斬新”、“斬平”。
1.出自《三絕句》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2.出自《喜山石榴花開》詩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
3.出自《再和楊公濟梅花》斬新一朵含風露,恰似西廂待月來。
4.出自《甌北詩話·韓昌黎詩》自沈宋創為律詩后,詩格已無不備,至昌黎又斬新開辟。
5.出自《吶喊·狂人日記》書上都寫著,通紅斬新。
6.出自《老殘游記》這洞不過有兩間房大,朝外半截窗臺,上面安著窗戶,其余三面俱斬平雪白,頂是圓的,像城門洞的樣子。
1.內燃機上調節燃料供給量的裝置,油門開得越大,機器轉動得越快。
1.地殼內的石油在地面上的露頭,是尋找石油礦的重要標志之一。
1.上漆上油。
1.婦女頭上插戴的一種梳子。古代歌妓常用作頭飾,故又為歌妓的代稱。
1.亦作"油幙"。
2.涂油的帳幕。
1.古代設有油布帷幕的車子。
1.見"油幕"。
1.涂有桐油的可盛液體的布袋。
1.含油的污垢。
2.印泥。
1.油脂,油膏。
2.含油多的。
3.指含油多的食物。
4.油污,油垢。
5.指沾著油污的。 6.油滑。
1.形容含油脂多。
2.形容滿是油污。
1.油漆修葺。
1.送碗筷和菜肴用的長方形木盤。
1.方言。油炙豆腐。
1.用油布制成的防雨披肩。
1.皮膚的表層。
1.典出《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后以"魚鵬化"形容空間之廣闊,氣勢之雄壯。
1.魚的皮。古人或用以制衣飾等。
2.特指鯊魚皮的干制品。供食用。
1.赫哲等族的舊稱。舊時其民以大馬哈魚的魚皮為衣,故名。
1.指剖開的魚。
1.魚制食品。由魚體剖片去皮骨,再經加工而成。有凍魚片﹑鹵魚片﹑干魚片等。
2.魚經切制而成的薄塊。特指去鱗﹑去骨刺后削切成的薄片,或以之炒﹑溜成的菜肴。
1.釣魚時拴在線上能漂浮的東西,用以調節魚鉤入水的深淺。魚漂下沉則知魚已上鉤。
1.魚的品類。
1.水邊捕魚之地,漁場。
1.指魚腹肥腴的部分。
1.即魚符。魚形的符信。
1.漁具。
1.謂魚游千里。典出《關尹子.宇》"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游之,不知其幾千萬里而不窮也。"
2.比喻徒然無益地追求不止或追逐不舍。
1.借指武略。魚,魚符;鈐,韜鈐,軍事謀略。
1.漁人和樵夫。
1.魚皮所制的刀劍鞘。
1.像驅趕魚一樣地驅逐。
1.即魚笱。
1.指以捕魚為業的人。
1.魚簍。
①泛指葷腥之食佯狂啖魚肉。②比喻受欺壓、受侵害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③比喻侵害、摧殘魚肉百姓。
1.即魚籪。塞,通"簺"。
1.見"魚鰓"。
1.為誘捕魚而在水中放置的積柴。
1.《法苑珠林》卷四九"﹝陳思王曹植﹞賞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后式。梵聲顯世﹐始于此焉。"后遂用為詠佛教梵唄的典實。
2.山名。即魚條山,在河北滿城西北。形如巨魚,故名。
3.山名。在山東東阿西。
1.語出《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鄭玄注"皆記時候也。"孔穎達疏"魚當盛寒之時,伏于水下,逐其溫暖,至正月陽氣既上,魚游于水上,近于冰,故云魚上冰也。"后因以"魚上冰"代稱正月早春時令。
1.同"鲇魚上竹竿"。
1.見"魚枕"。
1.見"魚枕冠"。
1.同"魚化龍"。
1.食品名。生魚膾。鮮活魚切成薄片,洗凈血腥,加蒜﹑姜﹑醋等佐料而成。
1.同"魚釜塵甑"。
1.祭祀用的魚。
1.亦作"魚?"。
2.管理漁業的官吏。
3.漁夫。
4.水鳥名。又名魚狗﹑魚虎。
5.魚名。
1.即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