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早上;早晨。
2.
副詞
表示事情的發生離現在已有一段時間;早已。
3.
形容詞
時間靠前。
4.
形容詞
比某一時間靠前;更早(跟“晚”相對)。
5.
形容詞
問候的話,用于早晨見面時互相打招呼。
6.
名詞
(Zǎo)姓。
1.
早上;早晨。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人至暮不來,吳起至暮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
2.出自《詩·召南·小星》夙夜在公。
3.出自《暴風驟雨》快走,快走,西北起了烏云。早看東南,晚看西北。快下大雨。要不快走,得挨澆了。
2.
在一定時間以前。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
2.出自《秋胡詩》春來無時豫,秋至恒早寒。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去早了,說沒有起來;去遲了,不是說上衙門去了,便說拜客去了。
3.
副詞。已經。參見“早是”。
1.出自《阮郎歸》詞怨春春怎知,日長早被酒禁持。
2.出自《沉醉東風·閑居》曲恰離了綠水青山那答,早來到竹籬茅舍人家。
3.出自《水滸傳》小生自離此間,又早二年。
4.出自《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入地漢界,早行二千,收兵卻回,各自穩便。
4.
姓。晉有早衍,明有早禮。見《萬姓統譜·皓韻》。
5.
副詞。幸而。
1.出自《大有》詞斷了更思量,沒心永守。前日相逢,又早見伊仍舊。
2.出自《范張雞黍》你每說到幾時?早不是臘月里,不凍下我孤拐來。
3.出自《水滸傳》那大漢失驚道:“真個是我哥哥,早不做出來!”
6.
引申為表示時序在先的。參見“早春”。
1.出自《過招隱寺》詩每憶中林訪惠持,今來正遇早春時。
2.出自《宮詞》早春楊柳引長條,倚岸綠堤一面高。
3.出自《粉蝶兒·薄幸》套曲想人家柳嬌爭早春,花寵媚芳辰。
4.出自《秋色賦·瑞雪圖》大家團結得像一個人似的,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天氣中,冒著風雪,踏著冰凍的土地,展開了熱火朝天的春耕、開荒活動。
1.即松花蛋。參見"松花蛋"。
1.用石灰﹑黏土﹑鹽水﹑稻殼等攪勻,包在鴨蛋或雞蛋的殼上,使之凝固變味而制成的蛋。因蛋清上呈現松針形的花紋,所以叫"松花蛋",亦稱"松花彩蛋"。省稱"松花"。俗稱"皮蛋"﹑"變蛋"。
1.松樹花粉。可食用,亦可作藥用。
1.松樹花粉。
2.指嫩黃色。
1.亦作"松花箋"。
2.即松花紙。
黑龍江最大支流,中國東北北部大河。北源嫩江發源于內蒙古伊勒呼里山,南源(視為正源)出自白頭山天池。長1956千米。流域面積557萬平方千米。水量較豐。重要內河航線。上游有豐滿和白山水電站。
1.用松花釀的酒。
1.嫩綠色。
1.如松花般的嫩黃色。
1.一種淡黃色的箋紙。
1.見"松花"。
1.謂隨便,不可靠。
1.軟弱無能的話。
1.弛緩,緩和。
1.即松花。
1.亦稱"松花餅"。
2.以松花粉和蜜做的餅。
1.松花酒。
1.松與竹。
2.比喻堅貞的節操。
1.謂風吹松林,松如簧作響。指松濤。
1.輕松。
1.燃松柴的火。
2.照明用的松明。
1.鳥的一種。嘴像雞,體有白﹑黃﹑褐﹑黑等雜色斑紋。生活在寒冷地帶的松林中。肉可食。
1.松樹與槚樹。
2.松﹑槚二樹常被栽植墓前,亦作墓地的代稱。
1.松枝橫伸交叉如架。
1.謂松林下樓宇的欄桿。
1.吳淞江的古稱。
1.見"松江鱸魚"。
1.松江所產的鱸魚。以四鰓著名,也稱四鰓鱸。肉嫩味美。
1.明末松江府(今屬上海市)治下三個山水畫流派(蘇松派﹑云間派﹑華亭派)的總稱。因這些畫家俱是松江府人,故名。
1.舊時松江府所鑄的銀錢,質地較純,名噪海內。
1.用松脂或松花﹑松子釀成的酒漿。
1.指松脂。
1.墳墓,墳地。嶠,山嶺。
1.松樹的節心,富油脂,古時常用以照明,又可入藥。
1.從松柏科植物的樹脂中蒸餾而得的揮發性油,為無色或淡黃色芳香液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用于醫藥。
1.猶解開。
1.松漿酒。
1.松或緊的程度。
1.可以伸縮的帶子。
1.放松;懈怠。
1.松間小路。
1.松扉。
1.松與菊不畏霜寒,因以喻堅貞節操或具有堅貞節操的人。
1.謂與松菊的緣分。指隱逸生活。
1.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語,后因以"松菊主人"喻隱者。
1.指松明炬。
1.松木做的方椽子。
松和竹。松竹皆歲寒不凋,因用以比喻節操堅貞日月共為照,松筠俱以貞|松筠之節。
1.松與竹材質堅韌,歲寒不凋,因以"松筠之節"比喻堅貞的節操。筠,竹。
1.解開;放開。
2.松散;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