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趕(路);快走(多見于早期白話)。趕;加快(多見于早期小說、戲曲)。
2.
動詞
催促,催逼。
1.
趕;快走。
1.出自《朱子語類》才剔撥得有些通透處,便須急急躡蹤趲鄉前去。
2.
加快;加緊。
1.出自《魯齋郎》張孔目,衙門中喚你趲文書哩。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卻說那呂使君只為要營勾這董孺人,把自家公事趲干起了,一面支持動身。
3.出自《長生殿·偷曲》今有貴妃娘娘《霓裳》新曲,奉旨令永新、念奴傳譜出來,在朝元閣上教演,立等供奉,只得連夜趲習。
3.
催逼;催促。
1.出自《朱子語類》如人在背后只管來相趲,如何住得。
2.出自《曉起探梅》詩趲得杏紅開火急,春風已落第三回。
3.出自《琵琶記·丞相教女》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
4.
方言。縮,耷拉。
1.出自《紅旗譜》他一邊說著,拔腳就走出來,抱著兩條胳膊,趲著腦袋走回家里。
5.
見“趲趲”。方言。猶趔趄。
1.出自《大波》黃瀾生挽住婉姑小手跟在后面,一面問他女兒:“楚表哥病得軋實不軋實?”“我不曉得。”振邦說:“那不軋實?才下轎子,就是一個趲趲。”
6.
通“攢”。積聚;聚斂。
1.出自《朱子語類》上面趲得一分,下面便生一分。
2.出自《全元散曲·滿庭芳》趲下百十籠輕羅異錦,藏下五七箱美玉良金。
3.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幾年上偷銀子做私房,身邊積趲有余了。
4.出自《醒世姻緣傳》等我到家,交與我這三十兩碎銀子,是我這幾年趲的。
7.
用同“鑽”。
1.出自《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見個人床底下趲將出來,手提一包兒。
2.出自《老殘游記》轎夫前后兩名,后頭的一名先趲到皮條底下,將轎子抬起一頭來,人好坐上去。
1.為生計而奔忙。亦泛謂忙碌。多用作自謙之詞。
1.指國門。
1.猶執迷。
1.喻指窮苦的人。
1.極盡精妙。
2.極力尋找玄妙的境界。
1.指鰥﹑寡﹑孤﹑獨等無依無靠的人。
2.泛指貧苦百姓。
1.傳說中的大海。
1.蹇滯的命運。
2.拼命。
1.混日子。
1.亦作"窮幕"。亦作"窮漠"。
2.邊遠荒涼的沙漠。
1.見"窮莫"。
1.謂用盡目力遠望。
1.見"窮莫"。
1.喻晩年。
1.理屈怨恨。
1.貧困饑餓。
1.終其天年;畢生。
2.全年;一年到頭。
3.貧困之時。
1.猶言盡畢生之力。
1.謂歷時久長。
1.猶窮年累世。
1.猶窮年累世。
1.猶窮年累世。
1.猶窮年累世。
1.無處可棲的鳥。比喻處境困窮的人。
2.籠中之鳥。參見"窮鳥觸籠"。
1.比喻處困境而掙扎不脫。
1.見"窮鳥投人"。
1.無處可棲的鳥被迫投人懷抱。比喻處境困窮而投靠別人。
1.猶言窮鳥入懷。
1.盛怒。
1.比喻破爛的衣服。
1.見"窮否"。
1.見"曲糵"。
1.幼芽屈曲。
1.亦作"曲蘗"。亦作"曲孽"。亦作"曲蘗"。
2.酒曲。
3.指酒。
4.酒稅。
1.古印度著名古都。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kany?kubja或k?nyakabja)。晉法顯《佛國記》作羪饒夷城。今名卡瑙季,位于恒河與卡里河合流處。佛教傳說故事,國王梵授有百女,儀貌妍雅,時有大樹仙人往見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應聘,仙人惱怒,惡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毀﹐畢世無婚。其后諸女果背傴,因更名王城為曲女城。參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阇國》﹑宋法云《翻譯名義集·羯若鞠阇》。
1.彝語‖有"清白人"的意思。亦譯作"曲洛"。解放前,涼山等地彝族奴隸制度下被統治者中的最高等級。人身隸屬于黑彝奴隸主,不能隨意遷出主子家支所控制的地區。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和其他生產﹑生活資料。解放后,經過民主改革,這一等級已被廢除。
1.歌曲的拍子或節拍。
1.曲的調子的名稱。如《點絳唇》﹑《山坡羊》﹑《掛枝兒》等﹐名色多至幾千個。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可據以填寫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與詞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調無詞﹐只供演奏。曲調音節﹐古代都寫在牌子上﹐故稱為曲牌。參閱明王驥德《曲律.論調名》。
1.曲折迂回。
1.婉轉譬喻。
1.曲法申恩,平處其罪。
1.樂譜。
2.輯錄并分析各種曲調格式供人作曲時參考的書,如清人王奕清等所編的《曲譜》即是。
1.共同的約定。
1.酒稅。酒戶繳納的稅款。
1.唱腔。
1.猶奇巧。
1.猶私情。
1.玉鉤。瓊,美玉。
1.藥草浸制的酒。
1.彎曲。
2.宛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