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印度著名古都。為戒日王都城。梵名羯若鞠阇(kany?kubja或k?nyakabja)。晉法顯《佛國記》作羪饒夷城。今名卡瑙季,位于恒河與卡里河合流處。佛教傳說故事,國王梵授有百女,儀貌妍雅,時有大樹仙人往見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應(yīng)聘,仙人惱怒,惡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毀﹐畢世無婚。其后諸女果背傴,因更名王城為曲女城。參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阇國》﹑宋法云《翻譯名義集·羯若鞠阇》。
1.知道自己有過失,就一定改正。
1.謂明白道理,懂事。
1.官名。宋代閣門司主管官員,掌朝會﹑游幸﹑宴享贊相禮儀等事。
1.謂通曉事物變化之理。
1.通知;告訴。
2.通知對方的文書。
3.知道;領(lǐng)會。
1.見"知慧"。
1.亦作"知惠"。
2.聰明,才智。
1.同"知幾"。
1.謂有預(yù)見,看出事物發(fā)生變化的隱微征兆。
①非常了解自己并情誼深切知己話|士為知己者死。②彼此相知而情誼深切的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了解得很清楚對付敵人,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
1.見識;見解。
2.看見,知道。
3.佛教語。知為意識,見為眼識,意謂識別事理﹑判斷疑難。
1.賞識贊許。
①彼此相知而結(jié)交你我知交非一日,還有什么話不能當(dāng)面說的?②知心朋友我與你父親是多年的知交。
1.穎悟;領(lǐng)會。
1.認識渡口。猶言識途。
1.懂得堅守常規(guī)﹑常道。
2.懂得儒家經(jīng)典。
1.知道警誡。
1.知交舊友。
1.猶知趣,識相。
1."知貢舉"的省稱。
①覺察;感覺到敲了半晌,方才知覺,答應(yīng)一聲來了”。②感覺知覺麻木|他暈倒在地,完全失去了知覺。③人對客觀事物各個部分或?qū)傩缘恼w反映。是幾種感覺的綜合。感覺決定于客觀事物的物理特性,相同刺激會引起同樣的感覺,而知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的態(tài)度、知識和經(jīng)驗。知覺是感覺和思維之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屬認識的感性階段。
1.佛寺中專管接待賓客的僧人。又稱典客﹑典賓。
2.舊時辦理婚喪喜慶等事專管接待賓客的人。又稱知賓。
3.舊時宮中女官名。
1.寺院接待賓客處。
1.《易.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來知德注"凡吉兇之幾,兆端已發(fā),將至而未至者,曰來.吉兇之理,見在于此,一定而可知者,曰往。知來者,先知也。藏往者,了然藴畜于胸中也。"后以"知來藏往"謂對未來有所預(yù)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1.指山鵲,傳說此鳥能知未來之事,故名。
1.謂懂得事物間類比的關(guān)系,依類推理。
1.才智能力。
1.賞識愛護。
1.蟬的鳴聲。
2.蟬的別稱。象聲為名。
1.官名。"知録事參軍"的省稱。為一種屬官,掌管文書,糾查府事等。至元代不設(shè)。
1.智慧和謀略。
1.智慧與謀略。
1.謂正確認識事物的名稱。
2.告知姓名。
3.謂聞知其名聲或名字。
4.聲名為世所知。猶出名。
1.猶言聞名當(dāng)代。
1.謂懂得事物生滅變化都由天命決定的道理。
2.《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稱五十歲。
1.識天命者無憂慮。語本《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1.舊謂安守命運的分限,樂從天道的安排。
1.指五十歲。
1.智慧和謀略。
1.知道有困難,仍然勇往直前。
1.謂作戰(zhàn)時應(yīng)見機而動,如果力不能克則應(yīng)退卻,以免受損失。
2.泛指因遇困難而退縮。
1.智慧才能。
1.《詩.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莊子.天地》"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nèi)而不治其外。"后常用"知其一不知其二"形容只知道事物的一個方面,而缺乏全面了解。
1.同"知其一不知其二"。
1.同"知其一不知其二"。
1.一種陳述事由﹑傳遞通知的帖子。
1.猶知己,好友。
1.知道具體器物的構(gòu)成。
2.賞識,器重。
1.智慧技巧。
2.智謀巧詐。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