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囦”的今字。亦作“渆”。亦作“渕”。
2.
回水;回旋之水。
1.出自《說文·水部》淵,回水也。
3.
深潭。
1.出自《詩·小雅·鶴鳴》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2.出自《答張士然》詩余固水鄉士,惣轡臨清淵。
3.出自《送潘歙州》詩勿窺淵游鱗,無吠夜驚狵。
4.出自《觀樂生傳》吾於地,樂海之深溥浩漫,淵之澄瑩。
5.出自《瓶》詩月輪對著梅花有如淵的懷抱。欲訴,又礙著星星作擾。
4.
人或物匯集之處。
1.出自《管子·形勢解》淵者,眾物之所生也。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谷之淵。
3.出自《書?武成》(商王)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5.
深邃,深沉。
1.出自《老子》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2.出自《水經注·河水三》池水澄渟,淵而不流。
3.出自《兩浙路轉運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予謂資賦雖殊,各得文正公之一體,而公淵然澄泊,議者為多。
4.出自《上汪瑟庵侍郎書》及前日上謁,而淵然之容,雍然之論,所謂異同黨閥,古今愛薄之說,無幾微見于神志。
6.
通“鼘”。鼓聲。亦泛用作象聲詞。參見“淵淵”。
1.出自《聊齋志異·余德》既而鼓歇,淵然一聲,蒂須頓落。
2.出自《瀛堧雜志》炮火光中浩歌此曲,不啻淵然出自金石中也。
3.出自《說文通訓定聲·水部》(淵),假借為鼘。
7.
姓。春秋時齊國有淵湫。見《世本·氏姓》。
1.出自《廣韻?先韻》淵,姓。世本有齊大夫淵湫。
1.即豬獾。
1.即狗獾。
1.歡悅;喜愛。髈,通"歡"。
1.喧嘩謗詆。
1.馮髈和孟嘗君的合稱。
1.眾聲傳說﹐哄傳。
1.喧哄煽動。
1.喧嘩非議。
1.歡躍振奮。讙﹐通"歡"。
1.古代貴族寵幸的姬妾所居之處。髈,通"歡"。
1.見"歡頭國"。
1.喧嘩驚駭。
1.喧嘩呼叫。
2.歡呼。讙﹐通"歡"。
1.見"歡嘩"。
1.嘆聲。
1.歡樂融洽。讙﹐通"歡"。
1.喧嘩驚恐。
1.傳說中的山名。
1.歡樂。讙﹐通"歡"。
1.指以五彩裝飾的鋪面。髈,通"歡"。
1.象聲詞。搖櫓聲。
2.象聲詞。棹歌﹐劃船時歌唱之聲。
3.象聲詞。泛指歌聲悠揚。
1.指樵歌。
1.指棹歌。
1.樂府近代曲名。唐元結作。結有《歡乃曲五首》﹐其序曰"大歷丁未中﹐漫叟結為道州刺史﹐以軍事詣都使。還州﹐逢春水﹐舟行不進﹐作《歡乃五首》﹐令舟子唱之﹐蓋以取適于道路云。"形式為七言四句。又元結在《系樂府十二首》中另有《歡乃曲》一首﹐系五言體。
2.詞牌名。因元結詩得名。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見《詞譜》卷一。
1.喧鬧騷擾。
1.歡宴。讙﹐通"歡"。
1.喧鬧之聲。
1.喜悅。讙﹐通"歡"。
1.喧鬧﹔爭訟。
1.歡喜得手舞足蹈。髈,通"歡"。
1.見"歡頭國"。
1.傳說中的古國名。
1.喧嘩吵鬧。
1.歡笑戲謔。讙﹐通"歡"。
1.猶歡宴。髈,通"歡"。
1.歡聚嬉游。髈,通"歡"。
1.猶歡騰。髈,通"歡"。
1.亦作"讙噪"。
2.喧鬧。
1.即讙頭國。
1.天帝或皇帝之車。
1.皇帝所在的地方。用指京都。
1.古代郊祀時所用之牛。
1.天帝與傳說中的古帝之女。指天帝之女瑤姬。
2.天帝與傳說中的古帝之女。指炎帝之女精衛。
3.天帝與傳說中的古帝之女。指帝堯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
4.帝王之女。
1.精衛的別名。
1.神話傳說中的桑樹。以赤帝女居此桑而升天,故名。
1.皇帝的配偶。指皇后。
1.尊奉秦王為帝。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說趙奉秦王為帝,以解邯鄲之圍。齊魯仲連曉以利害,終使趙魏同息此議。事見《戰國策.趙策三》◇以屈奉暴君或異族統治者為"帝秦"。
1.帝王的陵墓。
1.佛家所稱的青色寶珠。
2.指青天,碧空。
1.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相傳為顓頊都城。公元前六二九年衛成公自楚丘遷都于此。戰國時名濮陽,秦置濮陽縣。
2.指帝王建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