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空間或時間的距離長(跟“近”相對)。
2.
形容詞
(血統)關系不密切。
3.
形容詞
差別的程度大。
4.
動詞
〈書〉不接近。
5.
形容詞
〈書〉深遠;深奧。
6.
名詞
(Yuǎn)姓。
1.
亦作“逺”。
2.
漫長,時間久。
1.出自《呂氏春秋·大樂》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2.出自《〈文選〉序》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於圣代。
3.出自《陳彥群墓志銘》有巨木兮……須其全材,剝落盡悴;老干獨存,遠者千歲。
4.出自《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蘇知縣同家小下了官艙……因船是年遠的,又帶貨太重,發起漏來,滿船人都發慌了。
3.
多,指差距大。
1.出自《呂氏春秋·審為》韓之輕於天下遠,今之所爭者其輕於韓又遠。
2.出自《處州孔子廟碑》所謂生人以來,未有如孔子者,其賢過於堯舜遠者,此其效歟。
3.出自《花邊文學·“大雪紛飛”》倘要“對證古本”,則《水滸傳》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代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
4.
深遠;深奧。
1.出自《易·系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2.出自《為蕭揚州薦士表》辭賦清新,屬言玄遠。
3.出自《厲君墓志銘》學惟遠而聞無狹,師惟久而業弗遁,不淑其身不止。
4.出自《山鄉巨變》“你不做社長,我就不入。”盛佳秀情濃意遠地微笑著說道。
5.
高遠;遠大。
1.出自《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2.出自《中論·爵祿》功大者,祿厚。德遠者,爵尊。功小者,其祿薄。德近者,其爵卑。
3.出自《河岳英靈集·劉慎虛》劉慎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
4.出自《趕車傳》大家準備作戰,心要堅定志要遠。
6.
偏僻之地;遠方。
1.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2.出自《楚辭·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3.出自《后漢書·南蠻傳序》蠻氏知尚糧少入遠,又不曉道徑,遂屯聚守險。
4.出自《短燈檠歌》裁衣寄遠淚眼暗,搔頭頻挑移近床。
7.
迂遠,不切近事情。
1.出自《詩·鄘風·載馳》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2.出自《北史·崔浩傳》陛下以此事闊遠,竟不施用。
3.出自《相制三》蓋先代之法,存於籍者,既殘缺而難循,當今之宜,殊於昔者,又舛違而易遠。
8.
擴大;擴展。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余郡
9.
指血統關系疏遠。參見“遠兄弟”“遠親”。
1.出自《禮記·檀弓上》有殯,聞遠兄弟之喪,雖緦必往,非兄弟,雖鄰不往。
2.出自《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顏俊有個門房遠親,姓尤名辰,號少梅,為人生意行中,頗頗伶俐。
3.出自《原野》他是個白癡,無父無母,寄在一個遠親的籬下,為人看羊,斫柴,做些零碎的事情。
10.
超過;勝過。
1.出自《秋日寄淮陰》詩天然芙蓉花,顏色遠雕繢。
2.出自《野草·失掉的好地獄》戰聲遍滿三界,遠過雷霆。
11.
古州名。在今四川省松潘縣境。
1.出自《舊唐書·地理志四》武德元年,置松州。貞觀二年,置都督府,督崌、懿、嵯、闊、麟、雅、叢、可、遠、奉……序二十五羈縻州。
12.
遙遠,距離長。
1.出自《易·系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2.出自《送應氏》詩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3.出自《聽穎師彈琴》詩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4.出自《東方》他們像旋風一般由遠而近,隨著晨風,傳過來急雨般的馬蹄聲。
13.
指遠邦,遠國。
1.出自《國語·周語上》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2.出自《西征賦》銜使則蘇屬國,震遠則張博望。
1.勇猛雄壯。
1.以頭栽入水中的泅水法。
1.幼稚不明事理。
1.以蒙騙手法保舉人員。
1.遭受;受到。
2.頭和身體蒙蓋于被中。
1.愚昧鄙陋。
1.隱瞞包庇。
掩蓋事實真相,使人上當蒙蔽群眾|蒙蔽真相|不受謊言所蒙蔽。
蒙受風塵,古代稱指王公大臣逃亡在外蒙塵離京。
1.古代戰船名。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
1.迷糊;糊涂。
烏拉圭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近140萬(1993年)。全國75%的工業集中于此,以食品、紡織、煉油等為主。南大西洋上重要港口,鐵路、公路樞紐。市內多公園、廣場和草坪。灘風光秀麗,為旅游勝地。
1.糊涂;不明事理。
2.指景物凝不明。
1.愚昧遲鈍。
1.愚鈍;頑劣。
1.受恩惠。
1.上面畫有花紋的盾牌。蒙,通"厖"。
1.沖冒,冒犯。指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
1.蒙昧無知的人。
1.覆蓋;掩蔽。
1.指秦名將蒙恬。曾率兵三十萬人擊退匈奴,收河南地,并筑長城。
2.即旄頭騎。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先驅的騎兵。
1.受罪。
1.中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的牧民在游牧時居住的傘頂圓柱形帳篷,用氈子做成,又稱"氈包"。我國古代文獻稱穹廬或氈帳。
1.明清商人稱呼銀子的隱語。
也稱亞美人種”、黃色人種”。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種族群。共同特征是頭發黑色或棕黑色,皮膚桔黃到黃黑色,身材中等,面部較寬,黑眼睛,鼻梁較低,體毛少。
也稱亞美人種”、黃色人種”。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種族群。共同特征是頭發黑色或棕黑色,皮膚桔黃到黃黑色,身材中等,面部較寬,黑眼睛,鼻梁較低,體毛少。
1.我國少數民族之一。480萬馀人。分布在內蒙古和遼寧﹑吉林﹑新疆﹑黑龍江﹑青海﹑河北﹑河南﹑甘肅等省區。正史始見于《舊唐書.北狄傳》,稱"蒙兀室韋"。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1947年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建國后,又相繼建立了自治州﹑聯合自治州﹑自治縣。
1.亦作"蒙谷"。
2.山名。古代傳說日入之處。
1.盲人。
2.樂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
1.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地方。
1.見"蒙頌"。
2.貓的別名。
1.又瞎又聾。喻不明不白的狀態或境界。瞶,通"聵"。
1.糊涂人。
1.即蒙汗藥。一種置人飲食中使之昏倒的藥。
戲曲、小說中常見的一種麻醉性質的東西,能使人失去知覺酒里放有蒙汗藥。
1.用虛偽的手段騙人。
1.混沌貌。
2.謂酒醉貌。
1.廣大無涯。
2.混沌。
1.忠厚。蒙,通"厖"。
1.受教化。
1.迷茫昏暗貌。
用欺詐的手法使人信以為真蒙混過關|蒙混廣大群眾。
1.見"蒙倛"。
1.鳥名。即鷦鷯。
1.復姓。金有蒙括蠻都。見《金史.章宗紀二》。
1.糊里糊涂。
1.指莊周。
1.覆蔽貌;草木茂密貌。
2.草木覆蔽處。
3.猶朦朧。
1.覆蔽貌。
1.凝不清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