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脊椎動物的一大類,生活在水中,體溫隨外界溫度而變化,一般身體側(cè)扁,有鱗和鰭,用鰓呼吸。種類極多,包括軟骨魚和硬骨魚兩類。大部分可供食用。
2.
名詞
(Yú)姓。
1.
水生脊椎動物。體溫隨外界溫度而變化。一般身體側(cè)扁,有鱗和鰭。用鰓呼吸。種類極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魚膠。
1.出自《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故御史屬徐宮家在東萊,言往年加海租,魚不出。
3.出自《漫成》詩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4.出自《清稗類鈔·動物·魚苗》魚,水族之屬,大抵有鱗及鰭,冷血,卵生,而以鰓為呼吸,脊椎動物中種類最繁者也。
5.出自《栽草記》三十年前,鄧興在微山湖捉魚摸蝦,混窮度命。
2.
某些像魚類的水棲動物的稱呼。
1.出自《海賦》魚則橫河之鯨,突扤孤游。
2.出自《詩·小雅·采薇》魚,獸名,似豬,東海有之,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青,可為弓鞬矢服也。
3.出自又如:鱷魚,鯢魚,甲魚。
3.
兩眼毛色白的馬。
1.出自《詩·魯頌·??》有驔有魚,以車祛祛。
2.出自《爾雅·釋畜》一目白,??;二目白,魚。
4.
中醫(yī)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指)后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
1.出自《靈樞經(jīng)·經(jīng)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后。
2.出自《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魚,魚者,在掌外側(cè)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5.
古代官吏的佩物。即魚袋。參見“魚袋”。
1.出自《復愁》詩莫看江總老,猶被賞時魚。
2.出自《新唐書·車服志》中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
3.出自《代書寄歐陽永叔四十韻》寧知主人貴,但見左魚懸。
6.
書信。參見“魚雁”。
1.出自《曉行》詩西舍東鄰今日別,北魚南雁幾時通。
2.出自《得頌臣臺灣書卻寄》詩波濤道險魚難寄,城郭人非鶴未還。
7.
蠹魚。
1.出自《燕子箋·拒挑》好打疊在針線箱中,莫被那煤殘魚損。
8.
木魚。參見“魚梵”。
1.出自《憫旱》詩梵僧魚聲響若沸,道士符筆粗如椽。
9.
“漁”的古字。捕魚。
1.出自《左傳·隱公五年》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
2.出自《易·系辭下》漁,音魚,本亦作魚。
3.出自《戲贈張五弟??》詩宛是野人也,時從漁父魚。
10.
電文日期代用字。即六日?!棒~”在平水韻列為上平第六韻,故在電文中代指六日。
1.出自《致內(nèi)閣電》敬祈急速設法,保重要關,以顧關北全局。岫叩,魚。
11.
通“吾”。代詞。表第一人稱單數(shù)。
1.出自《列子·黃帝》姬!魚語女。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使盛慶獻書于燕王章》今〔齊〕王使宋竅詔臣曰:“魚(吾)□與子□有謀也。”
3.出自《觀堂集林·鬼方昆夷獫狁考》古魚吾同音。敦煌本隸古定《商書》:“魚家旄孫于荒。”日本古寫本《周書》:“魚有民有命?!苯约亵~為吾。
12.
星名。屬尾宿。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天漢起東方,經(jīng)尾箕之間,謂之漢津。乃分為二道,其南經(jīng)傅說、魚、天籥、天弁、河鼓,其北經(jīng)龜,貫箕下,次絡南斗魁、左旗,至天津下而合南道。
13.
古國名。故城在今重慶奉節(jié)東北赤岬山。秦漢時曾置魚復縣。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唯裨、鰷、魚人實逐之。
14.
姓。唐有魚朝恩。見《舊唐書·宦官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魚氏,子姓?!讹L俗通》云:“宋桓公子公子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15.
“漁”的古字。獲取。參見“魚酌”。
1.出自《古文苑·揚雄〈蜀都賦〉》魚酌不收。
1.言詞意旨。
1.言詞和心志。
1.言論﹑文辭的意趣和情調(diào)。
1.指擅長文辭喜歡舞文弄墨的人。
2.提出訴訟的人。
1.提起訴訟的文書。
1.附加在詞根上的構詞成分。常見的有前綴﹑后綴兩種。如"老鼠"﹑"老虎"里的"老"﹔"作家"﹑"科學家"里的"家"。
1.詞章為眾所宗仰的人﹔詞壇泰斗。
2.猶詞旨。
3.指詩詞的流派﹑品格。
詞總集。清代朱彝尊編選,其門人汪森增定。三十卷,補遺六卷。選錄唐、宋、元六百五十九人的詞作共二千二百余首。內(nèi)容較豐富。
1.古代兵將出戰(zhàn),陳于近郊,殺牲饗士卒,謂之"祠兵"?!豆騻鳎f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戰(zhàn)也。"何休注"禮,兵不徒使,故將出兵必祠于近郊,陳兵習戰(zhàn),殺牲饗士卒。"王闿運《丁文誠誄》"曾選士于衡湘,截粵餉以祠兵。"一說,祠兵即治兵。
1.官名。三國魏尚書有祠部曹,掌禮制,歷代因之。北周始改為禮部。隋唐別置祠部曹,屬于禮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祝﹑醫(yī)藥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變革,明改為祠祭司。
1.祠部所頒發(fā)的度牒。唐宋以來,祠部發(fā)給或售給出家人以憑證,可免地稅及徭役。
1.祠部機構。隋唐時屬禮部。
1.祀神的地方。
1.祭神乞福。
1.祀典,有關祭祀的典制。
1.敬禮;感恩。
2.供奉;擁戴。
3.謂雙手持物舉過頭頂。表示致敬。
4.謂花朵著生在枝條的頂端。
5.謂頭上承物。 6.頭戴(帽子)。 7.承受;繼承。 8.猶頂替。謂以此代彼。 9.清代用以區(qū)別官員等級的帽飾。依頂珠品質(zhì)﹑顏色的不同而區(qū)分官階大小。也稱"頂子"﹑"頂帶"。
1.猶代替。
①汽車車頂上安裝的燈,燈罩上用文字或用顏色表示車輛的用途。②安裝在天花板上的燈。
1.人體的最高部位。指頭頂。
2.物體的最高部位。
3.事物發(fā)展的極點。
1.山頂,山巔。
2.物體的頂端,最高處。
3.事物發(fā)展的極點。
①角的兩條邊的交點;錐體的尖頂。②最高點;極點比賽的激烈程度達到了~。
①最高最上的部分登上電視塔的~。②末尾我們走到大橋的~。
1.對本。謂利潤和本錢相等。
1.頭額。
1.猶發(fā)配。
1.轉(zhuǎn)讓或取得企業(yè)經(jīng)營權或房屋租賃權所付出的錢。
迎著風~冒雪ㄧ~逆水,船走得更慢了。
1.形容旅途艱苦辛勞。
①山的最高處登上泰山~。②比喻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最高點攀登科學的~。
1.佛教語。謂頂禮拜佛。
1.頂禮感恩。
〈方〉頂班~勞動ㄧ~任教。
比喻代人承擔責任。
爭辯他脾氣壞,愛跟人~。也說頂杠子。
1.即頂格。天花板。
1.即頂格。
1.方言。謂能抵一個全勞力。
1.指屋。
頭骨之一,略呈扁方形,在頭的頂部,左右各一塊。
1.大瓜。
1.頭頂及其周圍的皮。
(~的)形容頂好。也作頂呱呱。
1.見"頂刮刮"。
1.見"頂刮刮"。
1.謂為官。
1.即燉罐。常用作頭頂載物之具,故稱。
1.立柜頂上附設的小柜。
1.猶頂缸。指代人承擔責任。
1.動物腦袋上有花紋的皮毛。
1.頂冒替代。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