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歡喜,快樂。
2.
形容詞
安樂;安適。
3.
舊同“預”。
4.
名詞
河南的別稱。
5.
名詞
(Yù)姓。
1.
亦作“忬”。
2.
大象。
1.出自《說文·象部》豫,象之大者。
3.
安樂,順適。
1.出自《書·金縢》王有疾,弗豫。
2.出自《抱樸子·守塉》體瘁而神豫,亦何病於居約。
3.出自《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仁宗﹞晚年久不豫,漸復康平,御朝。
4.
喜悅;歡快。
1.出自《國語·晉語四》坤,母也;震,長男也。母老子強,故曰豫。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3.出自《贈王太常》詩豫往誠歡歇,悲來非樂闋。
4.出自《閏中秋》詩鮮云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5.出自《紅樓夢》宸游增悅豫,仙境別紅塵。
5.
古代專指帝王秋天出巡。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下一》天子之諸侯為巡狩,諸侯之天子為述職。故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游,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夏諺曰:“吾君不游,我曷何休?吾君不豫,吾曷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
3.出自《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出豫乘秋節,登高陟梵宮。
4.出自《書京江先生南苑詩后》詩當今天子擅圣神,一游一豫行時巡。
6.
懈怠;怠慢。
1.出自《大戴禮記·五帝德》富而不驕,貴而不豫。
2.出自《說苑·至公》老君在前而不逾,少君在后而不豫。
7.
厭煩。
1.出自《莊子·應帝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
8.
猶豫。
1.出自《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表而令之止也。
2.出自《楚辭·九章·惜誦》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9.
欺騙。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上十一》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宮室不飾,業土不成。
2.出自《鹽鐵論·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偽。
10.
指誑騙之人。
1.出自《潛書·用賢》《易》之《泰》曰:“小往大來。”是時肅、乂、哲、謀、圣在位,狂、僭、豫、急、蒙在野,故見為多才。《否》曰:“大往小來。”是時狂、僭、豫、急、蒙在位,肅、乂、哲、謀、圣在野,故常患無才。
11.
預備,先事準備。
1.出自《國語·晉語一》士??曰:“戒莫如豫,豫而后給。”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巧者善度,知者善豫。
3.出自《隋書·食貨志》於是以其所入,以供御府聲色之費,軍國之用不豫焉。
4.出自《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東》詩突然襲擊無所措,古言凡事豫則立。
12.
預先;事先。
1.出自《漢書·趙充國傳》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為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
2.出自《后漢書·徐稚傳》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
3.出自《清史稿·禮志四》蓋先世有劫祀者,故豫使人防之,因沿為制。
13.
猶儲,儲蓄。參見“豫力”。
1.出自《墨子·非儒下》今擊之則鳴,弗擊不鳴,隱知豫力,恬漠待問而后對。
14.
變化,變動。
1.出自《鹖冠子·泰錄》百化隨而變,終始從而豫。
2.出自《諸子平議補錄·鹖冠子》豫,亦變也。
15.
通“與”。參與。
1.出自《國語·楚語上》王孫啟豫於軍事。
2.出自《陳書·始興王伯茂傳》及建安人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并陰豫其事。
3.出自《新唐書·王琚傳》日以諸王及姜皎等入侍,獨琚常豫秘謀。
16.
通“與”。關涉;牽涉。
1.出自《南史·孔琳之傳》此事孔璪所為,無豫卿事,可作首辭,當相為申上。
2.出自《南史·文學傳·顏協》梁武帝受禪,見遠不食,發憤數日而卒。帝聞之,曰:“我自應天從人,何豫天下士大夫事?而顏見遠乃至于此。”
17.
六十四卦之一。卦象為?,坤下震上。
1.出自《易·豫》象曰:雷出地奮,豫。
18.
木名。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
2.出自《本草綱目·木一·釣樟》豫即《別錄》所謂釣樟者也。根似烏藥香;故又名烏樟。
19.
河南省的簡稱。因古為豫州地而得名。
20.
姓。戰國晉有豫讓。
1.出自《潛夫論?志氏姓》魏氏、令狐氏、不雨氏、葉大夫氏、伯夏氏、魏強氏、豫氏,皆畢氏,本姬姓也。
1.絮了棉花的衣服。
1.用棉紗或棉線織成的布和衣物。
1.用樹木的韌皮纖維制的紙,色白,柔軟而有韌性,纖維細長如棉,故稱棉紙。
1.棉子榨油后所成的餅塊,可用作肥料等。
1.即棉短絨。參見"棉短絨"。
1.用棉子榨成的油。粗油含有微量的有毒色素棉酚。精制后,可供食用。亦用作食品﹑肥皂﹑硬化油等工業的原料。
1.衣裳﹑毛羽下垂貌。
2.盛裝貌。
1.蟬的別名。
1.即螽斯。
1.含情默視。
1.亦作"?眇"。
2.遠視貌。
1.罷免,謂解除官職。
1.見"免避"。
1.亦作"免辟"。
2.避免。
1.免不了。
1.難免,不可避免。
1.古代帝王用于罷免大臣的冊書。
1.被罷官的人。
1.消除;免掉。
①刑罰上的免除處罰,即免予刑事處分”,指對于犯罪情節輕微或有某種特殊情況(如犯罪后自首且有重大立功表現)的犯罪分子不判處刑罰。其前提是確認犯罪分子有罪,因此雖不判處刑罰,仍可給予其他處分。我國刑法規定了免除處罰的情節。②違反治安管理的處罰也有免除處罰,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其情節作了規定。
1.罷免,黜退。多指免官。
1.受人款待時的謙詞。
1.亦作"免的"。
2.以免;省得。
3.猶免除。
1.見"免得"。
1.謂官府依例免征調稅。唐代官府每年向每丁征收規定數量的絹﹑綾﹑絡﹑布等物資,謂之調。
1.消除,除掉。
1.謂居喪者以時除去纏于首﹑腰的麻帶,僅穿衰服。表示不純吉,亦不純兇。
1.免除成丁者徭役的憑證。
1.釋放。
2.謂免除出納役錢戶的差役。
1.免繳費用;不收費。
1.宋代百姓納錢代替勞役的一種制度。
1.宋代百姓向政府繳納的免役錢。
1.古代喪服。
1.免征賦稅。
1.免于桎梏,不受刑罰。
1.解除官職。
①脫帽。古人表示謝罪免冠引咎。②不帶帽子免冠照片。
1.猶免遣。
1.謂三歲。《論語.陽貨》"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后因稱三歲為"免懷之歲"。
1.免除禍害。
1.避免災難。
1.減輕或免除。
1.宋承五代后唐制,舉人獲準不經解試(薦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試),直接參加禮部試,稱"免解"。
1.即免解進士。唐宋時,進士即是舉人,與明清時鄉試榜稱舉人,會試榜稱進士者不同。
1.請對方不要插嘴或不必開口提出要求。有時含諷刺意味。
1.放心,不掛念。
1.猶免绖。
1.謂入場﹑乘車等不必購票。
1.免除職務并遣送回鄉。
1.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