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據山立寨或出沒于山林的盜賊。
1.即詔書。語本《后漢書.公孫瓚傳》﹕"﹝袁紹﹞矯刻金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
1.也稱制舉。指皇帝親自在殿廷考試錄用人才。
1.詔書。
1.謂詔賜以爵位。
1.號令。
2.皇帝發布命令。
3.文體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等。
1.報請王者授與俸祿。
1.詔書。
1.禱告盟誓。
1.皇帝的命令。
1.詔令上的墨跡。
1.征召的日期。
1.奉皇帝命令拘禁的囚犯。
1.皇帝下令征求。
1.赦罪的詔書。
1.皇帝派出的特使。
1.謂以詔書告知臣下。
2.猶教導。
1.謂報請王者授與職事。
1.皇帝頒發的命令。
1.詔書和奏疏。
1.詔書的文體。
1.皇帝頒發的考察官吏的條令。
1.告語徒眾。
1.謂詔書文字。
1.詔書和檄文。
1.謂教導行大禮的言辭與禮節。
1.猶圣旨。
1.天子所設的筵席。
1.直達皇帝的奏章。
1.見"折足覆餸"。
1.見"折足鎗"。
1.《易.系辭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餸,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餸,鼎內食物◇以"折足覆餸"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1.贖罪,抵消罪過。
2.折受;折殺。
1.指明達的老人。
1.明代建州女真諸部之一,在蘇克素護河(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努爾哈赤合并。
1.對太子的敬稱。
1.足智多謀的人。
1.吉祥之兆。
1.賢能的大臣。
1.多謀慮的婦人。《詩.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孔穎達疏"若為智多謀慮之婦人,則傾敗人之城國。婦言是用,國必滅亡。"后因以指亂國的婦人。
2.有賢德的婦女。
1.賢明的君主◇,君主。
1.指明達而富有才能的大臣。
2.指有高明技術的工匠。
3.泛指有高超才藝的文人﹑畫家等。
1.對舅父的尊稱。
1.對他人之兄的敬稱。
1.關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1.指才俊賢能之士。
1.賢明而穎秀。
1.謂制裁犯罪者。哲,通"折"。
1.謂賢明的秉賦。
1.賢明的母親。
1.僧人偏衫肩下的大扣環。也稱鉤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