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在一定范圍內或在一定疆界內的地方;疆域。
2.
名詞
泛指某種范圍。
1.
疆界;疆域。
1.出自《詩·魯頌·玄鳥》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2.出自《漢書·趙充國傳》既臨其域,諭以威德。
2.
地區;區域。
1.出自《漢書·陳湯傳》出百死,入絕域。
2.出自《運命論》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於蠻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
3.
范圍。
1.出自《韓非子·難一》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
2.出自《漢書·賈誼傳》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牦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
3.出自《述病》唯理所之,曾何膠於域也。
4.
封邑。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無媠爾儀,以保爾域。
5.
塋地,墳地。
1.出自《詩·唐風·葛生》葛生蒙棘,蘝蔓於域。
2.出自《唐故左金吾衛將軍李公墓志銘》其葬用古今禮,以元配韋氏夫人祔而葬,次配崔氏夫人於其域異墓。
3.出自《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稾葬》詩扶柩已南來,幸至先人域。
6.
局限。
1.出自《甕牖余談·煤礦論》湖南一省之所產,已可當歐洲列國之所出,其充足饒裕,地球中幾無能與之匹,而奈之何終以自域也。
2.出自《人間詞話》政治家之眼,域於一人一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
7.
謂劃分區域而居。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
8.
引申為事物達到的程度,境界。
1.出自《漢書·禮樂志》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
2.出自《賀慶云表》升平之符既兆,仁壽之域以躋。
9.
引申為存在。
1.出自《公孫龍子·堅白論》堅白域於石,惡乎離?
1.南宋秦檜的蔑稱。
1.見"秦壘"。
1.預言秦國未來前景的讖書。
1.古時壯士名。
1.指秦長城。
1.古地區名。泛指今陜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1.指晉竇滔妻蘇氏。蘇氏﹐名蕙﹐字若蘭﹐始平人﹐地屬秦川﹐故稱。苻堅時滔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見《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以泛指感念夫君的女子。
1.指秦國所轄的地域。
2.漢時西域諸國對中國的稱呼。
1.指秦穆公女弄玉。
1.秦代的典籍。
1.指桃源洞。
1.古代歌女。
2.指秦地女子。
1.秦二世皇帝胡亥。唐代避李世民諱﹐故二世稱二代。
1.秦阿房宮的簡稱。秦亡﹐為項羽所焚毀。
1.指秦穆公女弄玉。
1.秦隸。
1.指秦始皇巡游各地時給予山川﹑物類的封號。
1.傳說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兩人俱乘鳳仙去。事見漢劉向《列仙傳》◇用以為典。
1.對前蜀詩人韋莊的雅稱。
1.指仆隸。
1.指古時秦地所產的弓。
1.指東漢王粲。
1.東漢大將軍梁冀嬖奴。
2.指秦朝宮殿。
1.猶言秦宮金珠。
1.指秦人編制的熏籠。
1.秦朝的塵垢。對秦朝暴政的貶斥之辭。
1.指秦地關塞。
2.指關中地區。
1.秦代的宮闕。
1.謂秦代的建筑規模。
1.唐明皇時秦國夫人和虢國夫人的并稱。宋蔡夢弼《草堂詩話》"葛常之《韻語陽秋》曰'老杜《麗人行》,專言秦虢宴游之樂,末章有"當軒下馬入錦茵,且莫近前丞相嗔"之句,當是謂楊國忠也。'"后因用以比喻雅淡輕盈的女子。
1.古秦地。古時以秦地為陸海﹐故名。
1.古國名。辰韓的別名。
2.指戰國時秦國和韓國。
1.琵琶的別名。
1.古代名醫扁鵲與醫和的并稱。秦﹐指秦越人﹐即戰國時名醫扁鵲;和﹐春秋時秦國名醫。亦泛指醫道高明的人。
1.見"秦蘅"。
1.草名。秦為香草﹐蘅為杜衡。一說﹐秦為木名。
1.秦東陵侯召平所種的瓜。
2.泛指甜美之瓜。
1.河名。流經南京﹐是南京市名勝之一。相傳秦始皇南巡至龍藏浦﹐發現有王氣﹐于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于江﹐以泄王氣﹐故名秦淮。
1.比喻山明水秀﹑風光佳麗的地方。秦鬟﹐指浙江秦望山。妝鏡﹐指紹興鑒湖。
1.春秋時秦國良醫。
1.指秦始皇。
在河北省東端,京哈、京秦、大秦等鐵路在此相交。相傳因秦始皇求仙到此得名。1948年設秦榆市,1949年改秦皇島市。包括海港、山海關、北戴河三區。人口628萬(1995年)。秦皇島海港為不凍良港,輸出以煤炭、石油為主;山海關為長城起點(一說長城起點為丹東虎山);北戴河海濱為避暑療養勝地。
1.古時海中的大魚。
1.指秦朝宮殿為項羽焚燒而成的灰燼。
2.指秦始皇所燒書籍的灰燼。
3.指秦始皇焚書之火。
1.指秦始皇焚書事。
1.指秦昭王之子子楚。
1.指秦始皇焚書事。
1.相傳荊軻刺秦王時﹐王急﹐不知所措。姬人以琴音示秦王逃脫之方﹐后世稱為《秦姬曲》。
1.秦望山和會稽山的并稱。
1.鳥名。也稱了哥﹑吉了。因產于秦中﹐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