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高。
2.
動詞
重視;尊敬。
3.
名詞
(Chóng)姓。
1.
亦作“崈”。
2.
高度,從下向上的距離。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
2.出自《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於是封之,崇四尺。
3.出自《花藥山法堂碑》其崇玖仞,厥廣八十有五尋。
4.出自《堅瓠廣集·調水符》洞在盩厔縣西門,洞門崇四尺,闊三尺。
3.
尊崇;推重。
1.出自《詩·周頌·烈文》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
2.出自《漢書·郊祀志下》莽遂崈鬼神淫祀。
3.出自《文心雕龍·詔策》晉氏中興,唯明帝崇才。
4.出自《石鼓歌》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5.出自《子猷訪戴圖》詩兩晉崇玄虛,風流變華夏。
6.出自《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創造社是尊貴天才的……崇創作,惡翻譯,尤其憎惡重譯的。
4.
助長;增高。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奸。
2.出自《國語·周語下》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
3.出自《鈷??潭記》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
4.出自《本朝政要策·任將》太祖之置將也……小其名而崇其勢,略其細而求其大。
5.出自《上劉右相書》嵩、衡不拒細壤,故能崇其峻。
5.
重復。
1.出自《書·盤庚中》失于政,陳于茲,高后丕乃崇降罪疾。
2.出自《冊魏公九錫文》烏丸三種,崇亂二世,袁尚因之,逼據塞北。
3.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上》或一日再賜,一月累封,凱還未歌,書品已崇。
6.
聚積;聚斂。參見“崇飲”。
1.出自《左傳·隱公六年》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荑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2.出自《潛夫論·忠貴》卒其以敗者,非苦禁忌少而門樞朽也,常苦崇財貨而得驕僭,虐百姓而失民心爾。
3.出自《抱樸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盜至,名位高而憂責集。
4.出自《石渠記》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
7.
充滿。參見“崇亂”、“崇期”、“崇酒”。
1.出自《書·多方》乃大降罰,崇亂有夏。
2.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烏丸三種,崇亂二世……一征而滅,此又君之功也。
3.出自《故鹽州防御使王縱追述碑》上黨興祅,復提王旅;太原崇亂,兼領郡符。
4.出自八達謂之崇期。
5.出自《儀禮·鄉飲酒禮》主人坐,奠爵于序端,阼階上北面再拜,崇酒。賓西階上答拜。
6.出自《送薛存義序》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于俎,崇酒于觴,追而送之江之滸,飲食之。
8.
興盛。參見“崇替”。
1.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篤未甚然其言也,故因為述大漢之崇,世據廱州之利,而今國家未暇之故,以曉客意。
9.
修飾。參見“崇飾”。
1.出自《國語·周語中》容貌有崇,威儀有則。
2.出自《國語·楚語下》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潔之服。
10.
崇牙的省稱。參見“崇牙”。
1.出自《禮記·檀弓上》孔子之喪,公西赤志焉。飾棺墻,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
11.
古國名。又稱有崇氏,相傳為鯀的封國。在今河南嵩縣。
1.出自《國語·周語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鯀。
12.
通“終”。終盡。參見“崇朝”。
1.出自《詩·鄘風·蝃蝀》朝??于西,崇朝而雨。
2.出自《后漢書·蔡邕傳》或畫一策而綰萬金,或談崇朝而錫瑞珪。
3.出自《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府序》嗟乎!朝廷子入,期富貴於崇朝;林嶺吾棲,學神仙而未畢。
4.出自《河中春游有感》詩崇朝驛騎馳千里,一夜捷書奏九重。
5.出自《井岡山巡禮》詩崇朝霖雨欣方霽,公路斷橋不可過。
13.
姓。宋有崇大年。見《宋史翼》卷十八。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崇氏,商時侯國也,其地在今永興鄠縣東。崇侯虎不道,周文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14.
高,高大。
1.出自《易·系辭上》崇效天,卑法地。
2.出自《國語·周語下》夫宮室不崇,器無彤鏤,儉也。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四》西撫於石步墟,東極於司叛之尖山,皆崇峰聯屬。
4.出自《紅樓夢》以致崇樓高閣,瓊館瑤臺,皆為禽獸所棲。
5.出自《西征賦》登崤坂之威夷,仰崇嶺之嵯峨。
15.
引申指崇高;高貴。參見“崇軌”、“崇厚”、“崇重”。
1.出自《漢太尉楊公碑》祖司徒,考太尉,繼跡宰司,咸有勛烈。公承家崇軌,受天醇素。
2.出自《乘輿箴序》將欲希企前賢,仿佛崇軌,譬猶丘坻之望華岱,恒星之系日月也。
3.出自《后漢書·公孫瓚傳》今車騎將軍袁紹,托承先軌,爵任崇厚,而性本淫亂,情行浮薄。
4.出自《后漢書·竇融傳》肅宗即位,以公主修敕慈愛,累世崇重,加號長公主。
5.出自《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任。
6.出自《答趙元昊書》以大王嗣守其國,爵命崇重,一如先大王。
7.出自《答儷笙尚書書》先生德位崇重,下交于奔走之吏,先生之道益光矣。
16.
古國名。商的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陜西西安市灃水西。
1.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17.
古國名。春秋時秦的與國。
1.出自《春秋?宣公元年》晉趙穿帥師侵崇。
1.舊稱流行性腮腺炎。
1.蟬的一種。體大﹐色黑﹐有光澤﹐翅透明﹐鳴聲直而長。
1.即蚱蜢。
1.竹的一種。
又稱莖用芥菜”。雙子葉植物,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芥菜的一個變種。肉質莖肥大,嫩而脆。因大多經鹽腌、榨出菜汁后食用,故名。是中國特產蔬菜之一。
1.榨糖﹑榨油等器具的底座,是榨的主要部件。
1.榨取蔗糖的器具之一。
1.榨的部件之一。
①擠壓而取得榨取油脂|榨取糖汁。②比喻殘酷剝削、搜刮帝國主義榨取殖民地財富供養本土。
1.擠壓。
1.鳥名。一名鷑鳩。
1.舊時酒坊中用來濾糟制酒的布袋。
1.即缽。僧尼的食器。
1.元代國子學中學舍的舍長。
2.明代亦稱國子監的班長為齋長。沿用為塾師的敬稱。
1.齋祭的場院。
1.齋戒時所用的車。
1.齋戒虔誠。
1.見"齋廚"。
1.即齋艦。
1.供齋醮時誦讀的文詞。
1.齋戒祭祀。
1.齋戒祈禱。
1.布施給僧尼吃的飯食。
1.齋戒的居室。
1.運載齋庫物資的船。
1.舊時學舍中的仆役。
1.齋戒沐浴,祓除穢惡。
1.在齋室中執役的童仆。
1.齋戒祝告。
1.亦作"齋合"。
2.書房。
1.即齋艦。
1.祭祀死者﹑神佛﹐并上供食品。
2.寺廟中供應的齋食。
3.指布施給僧道的飯食。
1.供齋戒用的宮室﹑屋舍。
1.執掌齋祀的官員。
1.冠名。
1.齋戒時所住的館舍。
1.見"齋閣"。
1.漢代天子諸侯祭祀宗廟時的集會。
2.禪寺在特定日期的集會。
1.燒齋飯的鍋。
1.齋戒祭祀。
1.宋時較大的艦船多以"齋"為名,比之于居室,因稱這類艦船為"齋艦"。
1.宣講佛法之集會。
2.舊指學舍的講堂。
1.請僧道設齋壇,祈禱神佛。
1.猶齋戒。
1.齋戒中的禁忌。
1.僧尼吃齋前誦念的經咒。
1.謂齋潔身心。
1.齋戒別居。
2.家居;閑居。
3.家居的房舍;書房。
1.道教典籍。
1.古代道門設齋,參加人數有限額。屬于齋數以外的人,稱為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