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恩寵,寵愛。
1.出自《易·師》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2.出自《東觀漢記·和帝紀》望長陵東門,見二臣之墓,生既有節,終不遠身,誼臣受寵,古今所同。
3.出自《為韋相公讓官表》伏奉今日制命,以臣為尚書右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非常之寵,忽降於上天,不次之恩;遽屬于庸品。承命震駭,心神靡寧。
4.出自《老孤談歷代麗人記》書史之所記為美者,或因被寵於將相王侯,聲勢烜赫;或因見詠於文人學士,篇什流傳;遂為后人所艷稱。
5.出自《獲虎之夜》易四聾子是我們鄉里有名的獵戶,他們夫婦就單生這個兒子,寵得跟性命一樣。
2.
指受寵愛的人。后世多指姬妾。
1.出自《左傳·僖公十七年》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羣吏。
2.出自《臨川夢·雙噬》周將軍請坐,聞你新納一寵甚美,有人要暗算你,不可不防。
3.出自《子夜》但此時他新納的愛寵老九也就替他揮霍的可觀。
3.
貴寵;榮耀。
1.出自《書·周官》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人畏。
2.出自《國語·楚語上》赫赫楚國,而居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
3.出自《史記·趙世家》為人臣者,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臣之分也。
4.
指顯耀的官職。
1.出自《國語·楚語下》若來而無寵,速其怒也……彼將思舊怨而欲大寵。
5.
尊崇。
1.出自《國語·楚語下》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寵神其祖,以取威於民。
2.出自《新唐書·王潮傳》干寧中,寵福州為威武軍,即拜潮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肖胄母文氏,聞肖胄當行,為言:“韓氏世為社稷臣,汝當受命即行,勿以老母為念?!钡勐勚?,詔特封榮國太夫人,以寵其節。
6.
特指皇帝所施。參見“寵授”、“寵勞”、“寵賜”等。
1.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策傳》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2.出自《南史·劉懷敬傳》帝以舊恩,懷敬累見寵授,至會稽太守。
3.出自《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太子少保豆盧公神道碑》公頻煩寵授,朝野為榮。三年,都督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尋加侍中。
4.出自《李忠順司徒拜保護章詞》臣某夙荷玄慈,獲逢圣日,天波浩蕩,人爵優弘,慚無經濟之能,深慮寵勞之極。
5.出自《羅氏五老圖詩卷序》觀風之使或采而上之,則牛酒之寵勞,絮帛之敷錫,天光下照,赫奕於東海之濱矣。
6.出自《三國志·吳志·士燮傳》時貢馬凡數百匹。權輒為書,厚加寵賜,以答慰之。
7.出自《琵琶記·旌表》斯三人者,朕甚嘉之……唐虞三代,誠可追配,是用寵賜,以彰孝義。
7.
用于敬詞。參見“寵攜”、“寵誨”、“寵訪”等。
1.出自《答曹尚書書》學之而成,而勤明公之寵攜,俾得陪輔末僚,薄著勞勚,明公與有光焉。
2.出自《與黃敷言書》某啟,疊辱寵訪,感慰兼集。
3.出自《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只見女娘道:“奴等衙內多時,果蒙寵訪。請衙內且入敝莊?!?/p>
8.
驕縱;驕奢。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今公子茍好勦民以媮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
2.出自《寓簡》幼時故老為予言,汴京宣政間極隆盛。時公卿輿服華煥,騎從傳呼甚寵,觀聽莫不歆艷也。
9.
超越,勝過。
1.出自《漢書·匡衡傳》傅昭儀及子定陶王愛幸,寵於皇后、太子。
10.
姓。晉有寵遵。見《晉書·隱逸傳·陶潛》。
1.出自《續通志?氏族略七》寵,見《姓苑》。五代寵令圖,中門使。
1.謂行人﹑車馬等可以通過。
2.通用;流行。
3.行文通知。
1.指一般流行的書籍版本。
1.一種可以動用地方夫馬的憑證。
1.準許在某一特定區域通行的證件。
1.共性。
1.通達秀拔。
1.長袖。
1.通曉玄妙之理。
1.《文子》的別稱。始于唐代。
1.唐代對文子的追號。
1.古代定期鹽官吏的一種制度。
1.貫通的洞穴。
1.指精通學問的門人。猶言高才生。
2.學問精通。
3.全面學習。
4.猶走讀。與寄宿相對。
1.走讀生。
1.使血脈通暢。
1.普遍的訓誡。
2.訓詁學名詞。在字書或古書的注釋中對多義字根據通常使用的意義所加的解釋。如"庸"字訓"用",訓"常",訓"眾";其中在古書中訓"用"者為常見的訓釋,"用"就是通訓。
一種比消息詳細并能生動地報道客觀事物或典型人物動態的新聞體裁。常見于報紙、刊物駐外地記者發回的專題采訪。多用于評介人物、事件,推廣工作經驗,介紹地方風情等。
1.記載他人通信地址及電話號碼﹑電報掛號﹑傳真號碼等的簿冊。
運動競賽的一種。用通訊方式進行的比賽。不同地區的參賽單位按競賽規程在本地測定運動員成績,然后以通訊方式填報主辦機構,以評定名次。適用于以時間、距離、重量等客觀標準評定運動成績的項目。
采集和發布新聞,供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使用的新聞機構。世界上最早的通訊社是1835年創辦于巴黎的哈瓦斯通訊社。中國最早的通訊社是1904年創辦于廣州的中興通訊社。中國現設有新華通訊社、中國新聞社等。
1.由分布很廣的許多電臺或通訊員所組成的整體。
通訊社、報社、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出版單位聘請的非專職新聞工作人員。任務是經常為其反映情況、提供線索、撰寫通訊報道等。
1.通達高雅。
1.謂學識精通而廣博。
1.互通言語。
2.通達的言論。
3.訓詁學術語。渾言的統稱。與"析言"相對。
1.流通滋潤。
1.普遍考察。
1.與海外往來。
1.謂官位顯要。
1.猶通貨。
1.指某些字改讀某音,使諧韻。
1.猶通宵。
1.通報請求謁見。
1.謂融通為一。
1.亦作"通施"。
2.通貨,貨幣。
3.謂轉移,轉化。
1.普遍適用的道理與法則。
2.疏通大義。常用為書名,指概述性的著作,如《白虎通義》;《文史通義》。
1.猶精通。
1.猶通義。
2.共同商議。
1.互譯兩方語言使通曉。
2.指翻譯人員。
1.交通便利的城市。
1.同"通都大邑"。
1.通達平易。
1.四通八達的驛站。
1.猶通義。
1.表達意愿。
1.猶通婚。
1.傳達消息,互通音訊。
1.開浚堵塞的水道使通暢。
1.群居雜交。
2.猶淫亂。
1.宋時衙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