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孆”。亦作“孾”。
2.
頸飾。
1.出自《說文·女部》嬰,頸飾也。
3.
系;穿戴。
1.出自《荀子·富國》辟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
2.出自《后漢書·虞延傳》王莽末,天下大亂,延常嬰甲胄,擁衛親族,捍御鈔盜,賴其全者甚眾。
3.出自《搜神記》乃各作繡香囊一枚,盛以金珠環,預嬰二子。
4.
繞;圍繞。
1.出自《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
2.出自《后漢書·卓茂傳論》建武之初,雄豪方擾,唬呼者連響,嬰城者相望。
3.出自《厲法禁策》其罪至于除名,而其官不足以贖,則至于嬰木索受笞捶,此亦天下之至辱也。
5.
糾纏;羈絆。
1.出自《韓非子·解老》禍害至而疾嬰內。
2.出自《赴洛道中作》詩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3.出自《晚登瀼上堂》詩四序嬰我懷,群盜久相踵。
4.出自《新唐書·王龜傳》侍父至河中,廬中條山,朔望一歸省,州人號郎君谷,未始以人事自嬰。
6.
遭受;遇。
1.出自《后漢紀·質帝紀》今我元元,嬰此饑饉。
2.出自《李陵詠》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3.出自《懷遠大將軍于君墓志銘》君以一書生,嬰亂世,乃能倡義旅以捍鄉邦。
4.出自《題蕉堂圖》公詩不宜作不吉祥語,予不能從,則予數嬰憂患自取哉。
7.
接觸;觸犯。
1.出自《荀子·議兵》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2.出自《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3.出自《送湯淇公鎮會稽》詩舊盟顧未解,誰敢嬰其鋒。
4.出自《要離墓》詩弱夫殺壯士,誰敢嬰余怒。
8.
施加。
1.出自《漢書·賈誼傳》遇之有禮,故群臣自喜;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
2.出自《故知廣州敷文閣待制薛公墓志銘》宴安之從,士如束蒿。礪其頸吭,嬰以斧刀。
9.
初生的女孩。
1.出自《玉篇·女部》男曰兒,女曰嬰。
10.
泛指初生兒。
1.出自《釋名·釋長幼》人始生曰嬰。
11.
通“纓”。套在馬頸上的革帶。
1.出自《釋名·釋車》鞅,嬰也。喉下稱嬰,言纓絡之也。
2.出自《國語·晉語二》亡人之所懷挾嬰瓖,以望君之塵垢者。
12.
通“罌”。
1.出自《穆天子傳》天子乃賜之黃金之嬰三六。
13.
通“鸚”。參見“嬰母”。
1.出自《禮記·曲禮上》嬰母能言。
2.出自《幽夢續影》樓無重檐則蓄嬰武,池無雜影則蓄鷺鶿。
3.出自《清稗類鈔·園林·萬生園》前壁多置玻窗,后壁配樊籠,則鳥之種類奚止百十,有嬰武十數種。
14.
姓。
1.出自《廣韻·平清》嬰氏,晉大夫季嬰之后。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