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姓。
1.
馀,滿。
1.出自《荀子·非相》與世偃仰,緩急嬴絀。
2.出自《太玄·數》極一為二,極二為三,極三為推,推三為嬴贊。
3.出自《安鄉縣重修琴堂記》一銖之積,必籍于官,蔬食垢衣,經年稍有嬴焉。
2.
過;勝。
1.出自《逸周書·常訓》六極不嬴,八政和平。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困則使太后弟穰侯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
3.出自《羯鼓錄》上笑曰:“若此一條,阿瞞亦輸大哥矣。”寧王又謙謝。上笑曰:“阿瞞嬴處多,大哥亦不用?挹。”
3.
擔負。參見“嬴糧”。
1.出自《文心雕龍·史傳》然史之為任,乃彌綸一代,負海內之責,而嬴是非之尤,秉筆荷擔,莫此之勞。
4.
見“嬴鏤”。指精巧的雕飾。
1.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嬴鏤雕琢,詭文回波。
5.
見“嬴土”。肥沃的土地。
1.出自《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柔仆民,是維嬴土之國。
6.
通“籝”。參見“嬴蓋”。竹籠和斗笠。
1.出自《淮南子·泛論訓》蘇秦,匹夫徒步之人也,靻??嬴蓋,經營萬乘之主,服諾諸侯,然不自免於車裂之患。
7.
地名。故城在今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西北。
1.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公孫宿以其兵甲入于嬴。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
8.
通“營”。環繞。
1.出自《淮南子·要略》俶真者,窮逐終始之化,嬴垀有無之精。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鼎部》嬴,假借為營。
9.
姓。
1.出自《說文·女部》嬴,帝少皞之姓也。
10.
作為秦國或秦王朝的代稱。
1.出自《思玄賦》嬴擲讖而戒胡兮,備諸外而內發。
2.出自《后漢書·東夷傳贊》嬴末紛亂,燕人違難。
3.出自《吊屈原文》嬴羋遘紛,昭懷不端。
4.出自《漢朝儒生行》嬴家長城如一環,漢家長城衣帶間。
1.評論;品評。
1.猶品評。
1.比大紅略淺的紅色。
1.謂以花草等自然景物為題材吟詩作賦。
1.事物的品種類別。
1.清代文武官員朝班位次之標識,以金屬為之,狀如山形,故稱。
1.眾多。
1.指花色品種。
1.亦作"品鑒"。
2.評定鑒別。
1.謂按等級﹑層次而加以節制。
2.指等級。
3.品行;節操。
1.三方齊進。
1.品級爵位。
1.略帶紅的藍色。
1.古代稱關卡差役為"品郎"。
1.指等級;類別。
2.指萬物。
1.猶種類;名目。
1.品評;衡量。
2.為品味﹑品嘗。
1.明內廷畜養的動物,各有品級,按品級供給的飼料,稱為"品料"。
1.鹽官吏的格令。分九個品級。
1.品類;流別。
1.品鑒收錄。
1.青翠色。
1.評論。
1.人品容貌。
1.指佛經篇目的名稱。
2.泛指物品的名稱。
1.品茶。
1.官階,品位。
1.人品的流別。
2.事物的名目。
3.品評。
1.方言。并排;一齊。
1.猶每樣。
2.式樣眾多貌。
1.評價;評論。
1.齊等;并排。
1.眾人;常人。
2.品評人才。
1.品種花色。
1.北周侍衛官的禮服。
1.諸色肴饌。
1.標準;法式。
1.諸多事項。
1.眾人;百姓。
1.猶世俗。
1.三胞胎。
1.品評的話題﹑內容。
2.謂評論人物,定其高下。
3.觀賞;玩賞。
4.對詩文書畫等的評論。亦指詩文書畫上的題跋或評語。
1.即品胎。一胎三子。
1.見"品頭題足"。
1.亦作"品頭論足"。
2.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
3.現亦比喻在小節上一味挑剔。
1.英語pint的譯音。英﹑美計量單位。八品脫為一加侖。
1.人品聲望。
品級;檔次努力提高娛樂性節目的文化品位。
1.猶萬物。
2.指各類特定范圍之物。各種神物。
3.指各類特定范圍之物。各種肴饌。
4.物品,東西。
1.指弦樂曲調的彈奏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