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土山。
2.
動詞
填塞;埋沒。
3.
名詞
(Yīn)姓。
1.
亦作“陻”。
2.
埋沒;泯滅。
1.出自《西征賦》窺秦墟於渭城,冀闕緬其堙盡。
2.出自《太原王公神道碑銘》有事其末,而忘其源,切近昧陋,道由是堙。
3.出自《東方朔》詩金玉本光瑩,浮沙豈能堙。
3.
為攻城而堆積的土山。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
2.出自《尉繚子·兵教下》地狹而人眾者,則筑大堙以臨之。
4.
泛指土臺,土山。
1.出自《池州新作鼓角門記》故凡郡邑之府門,必為崇堙伉石,凡朝廷之詔令典章,郡國之鼓旗纛槊……皆典藏於是。
2.出自《圣武記》聽民取壕,筑室燒磚,或罰輕罪,堆土培堙。
5.
填;堵塞。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侯會楚子伐鄭,當陳隧者,井堙木刊。
2.出自《難蜀父老》夏后氏戚之,乃堙洪塞源,決江疏河,灑沈澹災,東歸於海,而天下永寧。
3.出自《剝啄行》欲不出納,以堙其源。
1.郊外田野。
1.古天子郊祭天地于圓丘。亦指祭天。
城市周圍在行政管轄上屬這個城市的地區。
1.城外的大道。
1.周代謂郊學中有小才技藝可以選用的人。
2.郊野居民,農人。
1.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
1.古代后﹑夫人飼蠶的西郊桑田。
2.泛指郊野的桑樹。
1.道教語。指人的兩眉之間。
1.泛指郊外。
1.謂宿于城郊。表示誠敬。
1.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稱郊,夏至祭地稱社。
2.古代祭祀天地之處。
1.周制,天子出郊祭天,于射宮命士習射,以鹽人才。
1.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大禮時赦宥罪犯,謂之"郊赦"。
1.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勞賓客的使者。
1.郊外農舍。
1.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謂大祀,祀為群祀。
2.《郊祀歌》的省稱。
1.樂府歌曲名。《漢書.禮樂志》謂漢武帝定郊祀之禮,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命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歷代王朝的這類歌辭,大都沿襲漢代之舊。
1.送賓客至郊外。本為古天子﹑諸侯禮遇賓客的儀式之一◇亦用于其他人。
1.見"郊遂"。
1.古代為祭祀所筑的土壇,設在南郊。
1.古天子祭天所用的赤色小牛。
1.皇帝郊祀大禮后赦免罪犯。亦指赦免的詔書。
1.田獵。
1.狡兔。
1.古天子郊祭時所設立的壇位。
1.天子祭天地所用的犧牲。
1.古代帝王祭天地稱郊,祭百神及祖先稱享,并稱"郊享"。
1.猶郊享。饗,通"享"。
1.古帝王求子所祭之神。其祠在郊,故稱。
1.周代設在遠郊百里之內的小學。
1.古天子祭社稷儀式之一。即以牛馬之血獻于尸座前。
1.郊迎。
郊區曠野。
1.皇帝郊祭的儀仗。
1.郊野。
2.道教語。喻人的五臟六腑。
1.邊疆。
1.城郭之門。
1.周代治郊區的大夫。
1.謂在郊外飲宴。
1.古代出郊迎賓,以示隆重﹑尊敬。
1.城外蓄養鳥獸的園囿。
1.四郊山澤。
1.郊野之地。
1.城外的園林。
1.原野。
1.郊界,郊野。
1.古代祭天地神靈之處。
1.周代宗廟藏遠祖之神主的地方。
1.郊野村落。
1.郊外草澤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