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衣服(fu),衣裳(shang)。
2.
名詞
包在物體外面的一層東西。
3.
名詞
胞衣。
4.
名詞
(Yī)姓。
1.
上衣。
1.出自《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裳。
2.出自《法言·修身》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也。
3.出自《俏皮話·背心》凡為衣者,襟、袖、領、褉,缺一不可;汝之生像,本不完全,乃欲得完全名字乎?
2.
泛指衣服。
1.出自《詩·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2.出自《醉后》詩淋漓身上衣,顛倒筆下字。
3.出自《寄潁若》詩低徊別具滄桑淚,才說開天已滿衣。
3.
引申指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
1.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閏月,良夫與大子入,舍於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羅御,如孔氏。
2.出自《說文·糸部》绔,脛衣也。
3.出自《晉書·惠帝紀》行次新安,寒甚,帝墮馬傷足,尚書高光進面衣,帝嘉之。
4.
蒙覆在器物或自然物表面的東西。
1.出自《禮記·樂記》名之曰建櫜
2.出自《罷還邊將》詩新鷹飽肉唯閑獵,舊劍生衣懶更磨。
3.出自《答蘇州韋應物郎中》詩書衣流埃積,硯石駁蘚生。
4.出自《舟行有感》詩天陰鳥自語,水落岸生衣。
5.出自《說文解字通論》“解衣耕”是一種耕種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
6.出自又如:墻衣;炮衣。
5.
包裹在藥丸外面或浮在某些食物表面的東西。
1.出自《齊民要術·笨麹并酒》三七日曲成,打破看,餅內干燥,五色衣成,便出曝之。
2.出自《續夷堅志·延壽丹》每一兩,作十二丸子,勿令有劑縫。或朱砂,或水銀,為衣,不為衣亦可。
3.出自《子夜》那杯子里的熱牛奶剛剛結起一張薄薄的衣。
4.出自又如:糖衣。
6.
指胞衣。
1.出自《齊民要術·雜說》取蟾蜍及東行螻蛄
2.出自《馬氏日抄·番藥》阿息兒,狀如地骨皮,治婦人產后衣不下。
7.
指鳥類的羽毛。
1.出自《奉和襲美二游詩·任詩》魚驚尾半紅,鳥下衣全碧。
2.出自《小園獨立》詩新泥添燕戶,細雨濕鶯衣。
8.
指果實的皮、膜及表面的霜粉。
1.出自《陪游鳳皇臺獻詩》金桃帶葉摘,綠李和衣嚼。
2.出自《雞肋編》京師賣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觸其實,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為好,至食者須雪去之。
9.
殷代祭祀名。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10.
通“依”。
1.出自《書·康誥》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
2.出自《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美哉物會昌,衣道服光猷。
3.出自《太平廣記》方義家居華州,女兄衣佛者亦在此。
11.
通“殷”。
1.出自《禮記·中庸》一戎衣而有天下。
2.出自《奴隸制時代·殷代是奴隸制》根據卜辭的記載看來,殷人自己自始至終都稱為商而不自稱為殷的。在周初的銅器銘文中才稱之為殷,起先是用“衣”字,后來才定為殷。
12.
姓。元代有衣氏。見《元史·列女傳二》。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衣氏,見姓苑。
1.像錢串一樣連貫,形容連續不斷。
1.古方言詞。謂悲哭過度而無聲。
①(景物)凄涼寂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寞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②悲傷的樣子悄愴成憂,憫然自憐。
1.靜悄悄。
1.暗地里。
1.寂靜。
1.安靜,清靜。
1.見"悄默聲"。
1.秘密;暗地里。
1.寂靜無聲貌。
1.靜默;寂靜。
1.方言。猶言不聲不響。
1.見"悄戚"。
1.草木鮮明貌。
1.憂傷貌。
2.寂靜貌。
3.形容聲音很輕。
4.料峭。
1.猶言私房話。
1.不聲張,不讓人知道。
1.寂靜無聲貌。
1.憂傷貌。
1.憂傷貌。
2.寂靜貌。
3.渾然,依然。
1.低聲。
1.謂因思念而憂郁。
1.低聲說話。
2.指低低的說話聲。
1.見"磽聱"。
1.亦作"磽磝"。
2.多石,高低不平。
1.土質貧瘠。亦指貧瘠的土地。
2.比喻人情或風俗浮薄。
1.見"磽瘠"。
1.地勢較高的薄地。
1.亦作"磽塲"。
2.(土地)瘠薄。
1.土地堅硬瘠薄。
1.形容文句佶屈聱牙,生硬晦澀。
1.隆起突出貌;高峻貌。
2.堅硬貌。
1.(土地)瘠薄。
2.地形險要處。
1.土地堅硬瘠薄。
1.土地堅硬瘠薄。
2.指多石而堅硬的路。
3.堅石。
1.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
1.見"磽陿"。
1.亦作"磽狹"。
2.瘠薄狹隘。亦指瘠薄狹隘的土地。
1.死的謔稱。
1.亦作"躤車"。
2.一種用于泥澤中乘馳的橇。
1.古代弩弓名。用腳踏弩機括而發射,故稱。
1.唐時內外用錢,每千文扣除若干,謂之蹺墊。即后世所謂扣串。
1.亦作"躥蹀"。
2.猶奔走。
1.亦作"躥工"。
2.戲曲﹑舞蹈演員踩著高蹺訓練步法的基本功。
1.亦作"蹺怪"。
2.奇怪,可疑。
1.克扣。
1.亦作"躥腳"。
2.瘸腿,跛足。
3.翹起腿腳。
4.指舊時女子的小足。
1.亦作"躥趹"。
2.舉足疾行。
1.亦作"躥脈"。
2.見"蹺脈"。
1.高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