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做起來不費事的;容易(跟“難”相對)。
2.
形容詞
平和;和悅。
3.
動詞
輕視。
4.
動詞
改變;變換。
5.
動詞
交易,交換。
6.
名詞
(Yì)姓。
7.
副詞
發生某種變化的可能性大。
8.
名詞
指《周易》。
9.
動詞
芟治草木。
1.
交換。
1.出自《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3.出自《赴江陵途中寄三學士》詩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4.出自《吹網錄·史載之方題跋》余出白金三十兩易得,重加裝潢。
5.出自《絕命詩》竊恐民氣摧殘盡,愿把身軀易自由。
2.
替代。
1.出自《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
2.出自《漢書·趙堯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孰視堯曰:“無以易堯。”遂拜堯為御史大夫。
3.出自《原李耳載·糧征本色》在納糧者有銀尚可,無則必以粟易銀。
4.出自《致段祺瑞書》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
3.
改變,更改。
1.出自《書·盤庚中》今予告汝不易。
2.出自《答賓戲》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3.出自《西郊雜詠》貞心耐寒歲,造化不能易。
4.出自《海燕》海軍大校沉思片刻,便提起毛筆,蘸飽墨,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并且易了地名,把全部人名勾去。
4.
蔓延;傳播。
1.出自《書·盤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
2.出自《東觀漢記·杜林傳》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3.出自《大同書》於是路德新教出焉,頃刻而易天下。
5.
失常。
1.出自《書·洪范》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
6.
差異,不相同。
1.出自《國語·晉語五》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若中不濟,而外強之,其卒將復,中以外易矣。
2.出自《難自然好學論》夫口之於甘苦,身之於痛癢,感物而動,應事而作,不須學而后能,不待借而后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
7.
古代指陰陽變化消長的現象。
1.出自《易·系辭上》生生之謂易。
8.
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兇禍福。
1.出自《儒林外史》陳和甫道:“卜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
9.
書名。古代卜筮之書。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種,合稱三《易》,今僅存《周易》,簡稱《易》。
1.出自《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2.出自《移書讓太常博士》修《易》,序《書》,制作《春秋》,以記帝王之道。
10.
彈奏弦樂器指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撥動琴弦。
1.出自《瑟譜》易,剔,中指向外。
11.
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
1.出自《新唐書·竇建德傳》王之大將高士興抗羅藝於易南。
12.
水名。參見“易水”。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2.出自《高句麗》詩蕭蕭易水生波,燕趙佳人自多。
3.出自《留別于逖游塞垣》詩恥作易水別,臨歧淚滂沱。
4.出自《易水行》寒風夕吹易水波,漸離擊筑荊卿歌。
5.出自《武昌革命真史·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獨不思該犯身伏國法,死有余辜。何至如低徊易水,憑吊夷門,竟足令過客欷歔,途人感泣。
6.出自《又詠古》古來有烈士,軹里與易水。
13.
副詞。表示同樣。相當于“亦”。
1.出自《素問·骨空論》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14.
通“埸”。邊界。
1.出自《易·大壯》喪羊于易。
2.出自《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3.出自《漢書·禮樂志》吾易久遠,燭明四極。
15.
通“賜”。給予。
1.出自《商君書·錯法》夫離朱見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2.出自《宋史·太祖紀一》開封府尹光羲、興元尹光美各益食邑,賜功臣號……樞密使普加光祿大夫,易功臣號。
16.
姓。春秋時齊國有易牙。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易氏,齊大夫易牙之后。后魏有雍州刺史易愷,魏郡人;晉陵令易雄,長沙人……今江東多此姓。
17.
容易。與“難”相對。
1.出自《詩·大雅·文王》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2.出自《論衡·答佞》大佞易知,小佞難知。
3.出自《秋夜宿仙游寺南》詩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
4.出自《探索集·世界語》世界語是易學易懂的,這是人造語的長處。
18.
簡易,簡省。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欒范易行以誘之。
2.出自《禮樂論》是故大禮之極,簡而無文;大樂之極,易而希聲。簡易者,先王建禮樂之本意也。
19.
輕視。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國無小,不可易也。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3.出自《新唐書·哥舒翰傳》祿山見翰責曰:“汝常易我,今何如?”
4.出自《廣陽雜記》﹝石奇﹞和上以其老而易之,曰:“若要石橋成,須是再生來。”
20.
輕易;輕率。
1.出自《孟子·離婁上》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2.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3.出自《登西澗小閣》詩欲題因境勝,不敢易揮毫。
21.
和悅。
1.出自《詩·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2.出自《南海神廟碑》公正直方嚴,中心樂易,秪慎所職,治人以明,事神以誠。
22.
平和;平安。
1.出自《易·系辭上》辭有險易。
2.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3.出自《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六府從事幾且百人,有愿奸易險賢不肖不同,公一接以和與信,卒莫與公有怨嫌者。
23.
平坦。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二》自淆塞、溪谷,地形險易盡知之。
2.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易則用車,險則用騎。
3.出自《周秦紀行》將宿大安民舍。會暮,不至。更十余里,一道,甚易。
24.
快,急速。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
2.出自《史記·天官書》所居久,其鄉利;易,其鄉兇。
25.
整治。
1.出自《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
2.出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
26.
指精神失常。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27.
指占卜之官。
1.出自《禮記·祭義》易抱??南面,天子卷冕北面。
28.
指輕易取予。
1.出自《潛書·善游》無功之賞,不易一錢;無益之費,不易一金。
29.
指種植。
1.出自《潛書·惰貧》嚴氏故有土一畝,易桑。
1.謂視之如奴,輕視之意。
1.謂僅工于模仿的書法。
1.元時對樂戶家子女和奴婢的賤稱。
2.為奴婢的自稱。
1.謂才能低下的人。
1.奴才的性格。
1.謂奴才相。
1.形容低聲下氣,諂媚奉承的嘴臉。
1.猶言奴顏婢睞。
形容卑躬曲膝、低三下四、沒有骨氣、一味諂媚討好的樣子他們對外奴顏婢膝,甘心賣國求榮。
1.諂媚討好別人的嘴臉和性格。
1.僮仆;奴仆。
1.兒童。
1.家小財物。
1.謂妻子老小。
1.誅及子孫。
2.說或作奴隸,或加殺戮。
3.多用為殺戮之意。
1.兒童。
1.家屬。
1.見"駑暗"。
1.見"駑馬鉼刀"。
1.見"駑材"。
1.亦作"駑才"。
2.平庸低劣之材。
1.駑馬。
1.低劣軟弱。
1.劣馬所駕之車。
1.亦作"駑頓"。
2.平庸低下。
3.指低下的才能。
1.見"駑鈍"。
1.指駑弱之馬。
1.兇悍頑劣。
1.遲鈍。
1.劣馬所駕之車。
1.劣馬。
2.謂能力低劣。
3.喻庸劣的才力。
1.才能低劣的將領。
1.指駑馬。
1.即駑馬。
1.指低下懦弱之才。
1.喻才智低下﹑能力弱小的人。
1.指駑馬與良馬。亦指低劣和優良。
1.低劣的才能。
2.形容才能低劣。
1.駑劣的騾子。
1.劣馬。
1.比喻庸人目光短淺,顧惜眼前小利。棧豆,馬槽中的豆料。
1.用馬拉車,一天為一駕,十駕指十天路程。謂駑馬奮力拉車,亦可至遠。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奮勉從事,同樣能達到目的。
1.笨牛。
1.駑鈍懦弱。
1.見"駑馬鉼刀"。
1.駑下怯弱。
1.劣犬。
1.謂才能低下,力量薄弱。
1.謂低劣不成材。
1.語本《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后以"駑守"謂才能低劣而能守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