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驛站,古代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換馬休息或住宿的地方,現在多用于地名。
2.
名詞
古代指傳遞信息或往來官員所用的馬。
1.
驛馬。
1.出自《呂氏春秋·士節》齊君聞之,大駭,乘驛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
2.出自《后漢書·西域傳論》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
3.出自《元典章·兵部三·鋪馬》今后非軍情錢糧緊急之務,必合乘驛者,毋得濫差。
2.
驛站。
1.出自《記宜城驛》此驛置在古宜城內,驛東北有井,傳是昭王井,有靈異。
2.出自《香囊記·郵亭》天色晚了,前面又沒村落,我和你只得在此間驛里借宿一宵。
3.出自《題春風亭》詩驛前楊柳系青驄,小有亭臺蔓草中。
4.出自《丹徒河》詩我昔乘舟京口驛,黑泥兩岸如山立。
3.
驛道。
1.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烈燧千城,通驛萬里。
2.出自《采石》詩長江闊處平如驛,況且介然衣帶窄。
4.
用于地名。
1.出自《丹徒河》詩我昔乘舟京口驛,黑泥兩岸如山立。
5.
用驛馬、驛車等傳遞。
1.出自《海山記》聚巧石為山,鑿池為五湖四海。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本,驛至京師。
2.出自《宋史·禮志五》或啟建道場於諸寺觀,或遣內臣分詣州郡……皆函香奉祝,驛往禱之。
6.
計算驛路長度的單位,兩個驛站之間路程為一驛。
1.出自《唐律疏議·職制中·驛使稽程》量事緩急,注驛數於符契上,據此驛數,以為行程。
2.出自《唐行鎮免役夫記》蘇州至松江,由姑蘇驛過吳江之境,凡四驛而至。
3.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二·開封府》大梁距魏,不過十驛。
7.
通“譯”。翻譯;傳譯。參見“驛使”。
1.出自《三國志·吳志·薛綜傳》自斯以來,頗徙中國罪人雜居其間,稍使學書,粗知言語,使驛往來,觀見禮化。
8.
通“繹”。參見“駱驛”、“驛驛”。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下》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諸圖畫,以望法度算,及吏民以義入錢谷助作者,駱驛道路。
2.出自《魏書·賀拔岳傳》岳密於渭南傍水分置精騎,四十、五十為一所,隨地形便,駱驛置之。
3.出自《疇昔篇》潘陸辭鋒駱驛飛,張曹翰苑縱橫起。
4.出自《清史稿·禮志九》十月,抵白塔,駐南關,蒙古王以下貢獻駱驛。
5.出自《晉書·文苑傳·成公綏》乃吟詠而發嘆,聲驛驛而響連。
6.出自《讀經》詩驛驛不開手,鏗鏗聞異鈴。
9.
通“圛”。云氣稀疏貌。
1.出自《書·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
經售。
1.紙名。
1.婦女月經。
1.舊稱二十八宿等恒星曰經星。與行星稱緯星相對。因恒星相對位置不變,故稱。
2.即歲星。
1.經術和品行。
2.行程中經過。
3.佛教語。謂旋繞往返或徑直來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動,為防坐禪而欲睡眠,或為養身療病,或表示敬意。
1.照料周濟。
1.針灸學名詞。指隸屬于經脈的穴位。
2.針灸學名詞。針灸穴位分類名。為五腧穴之一。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位置多在腕﹑踝關節附近。
把儒家經典當作研究對象的學問,內容包括哲學、史學、語言文字學等。
1.經籍義理的解說。
1.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于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1.過目。
①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他對嫁接果樹有豐富的~。②經歷①;體驗這樣的事,我從來沒~過。
①從個人狹隘經驗出發的思想作風。主要特點是只要感性經驗,不要理性認識;拘泥于局部經驗,把自己的一孔之見和一得之功夸大為普通真理,在實踐活動中常表現為盲目、偏執、狹隘、保守。②即經驗論”。
1.指某一固定的行業。
2.儒家經書的學業。
1.見"經一事,長一智"。
1.謂經歷一次事情或失誤,可增長一分才智。
1.經書的義理。
2.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宋代以經書中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故稱。明清沿用而演變成八股文。
1.亦作"經蓺"。
2.儒家經書的統稱。古稱六經為"六藝"。
3.猶經學。
1.見"經藝"。
①籌劃并管理(企業等)~商業ㄧ~畜牧業 ㄧ苦心~。②泛指計劃和組織這個展覽會是煞費~的。
1.見"經營慘淡"。
①所有者和經營者相互關系的表現形式。如中國全民所有制企業,在體制改革前,均由國家直接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故稱為國營企業;在體制改革后,則由企業自主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故稱國有企業。②經濟單位經營的具體形式。如長年經營或季節經營,固定經營或流動經營等。
1.經常用度。
2.耐用。
1.經涉遠途。
2.謂作長遠謀劃。
1.稱東漢任末。
1.佛寺中庋藏﹑講論佛經之處。
2.指基督教教會學院。
歐洲中世紀在學院中講授的以解釋基督教教義為內容的哲學,實際上是一種神學體系。由于采用煩瑣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煩瑣哲學。
1.指太陰歷月亮經歷一次朔望的標準時間;整月。
1.見"經體贊元"。
1.折疊式的狹長小簿本。舊時多用以記錄備忘事宜。
2.又特指記帳的小折子。
1.也叫梵夾裝。圖書裝訂方式之一。以卷子長幅改作折疊,成為書本形式,前后粘以書面,佛教經典多用此式。它是從卷軸裝演變而來的,因卷軸裝展開和卷起,都很費時,改用經折裝后,較為方便。凡經折裝的書本。都稱"折本"。
1.道教﹑佛教用于經籍﹑符咒的黃色紙張。
1.治國的制度。
2.經理節制。
1.始于北宋宣和年間的一種附加雜稅。
1.見"經帙"。
1.籌劃治理。
1.亦作"經咒"。
2.某些宗教的經文與咒文。
1.念經的報酬。
1.見"經總制錢"。
1.見"經總制錢"。
1."經制錢"和"總制錢"的并稱,宋代的附加雜稅。前者始于北宋宣和年間,陳遘以發運使兼經制使督理東南地區財賦,加征賣酒﹑典賣田宅的牙稅,常賦外的頭子錢,以及其他項目的稅金,稱經制錢。其后翁彥國為總制使,效其法別立名目征稅,稱總制錢。
1.猶言正襟危坐。
1.《五莖》與《六英》的并稱。皆古樂名。
1.粳稻。
1.粳米作的飯。
1.粳稻。
1.泛指莊稼。穄﹐禾屬﹐似黍而不黏﹐也叫糜子。
1.粳稻。
1.粳稻與糯稻。
1.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