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詞
〈書〉相當于介詞“于”加代詞“此、是”。
2.
代詞
〈書〉代疑問代詞。哪里;怎么(多用于反問句)。
3.
連詞
乃,才。
4.
助詞
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強調語氣。
5.
名詞
(Yān)姓。
1.
鳥名。
1.出自《唐城客夢》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
2.
疑問代詞。相當于“怎么”、“哪里”。
1.出自《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2.出自《左傳·閔公元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3.出自《后漢書·方術傳上·樊英》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
4.出自《非國語上·滅密》康公之母誠賢耶?則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懼之以數?
3.
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相當于介詞“於”加代詞“此”或“是”。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出自《陳書·高祖紀上》六月,高祖修崎頭古城,徙居焉。
4.
代詞。相當于“之”、“此”。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2.出自《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3.出自《夜晴》詩躁靜于焉見,誰與度物情?
5.
介詞。相當于“於”。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裔焉大國,滅之將亡。
2.出自《尹文子·大道上》五色、五聲、五臭、五味,凡四類,自然存焉天地之間而不期為人用。
3.出自《送浮屠文暢師序》﹝鳥獸﹞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強之食。
6.
疑問代詞。相當于“什么”。
1.出自《墨子·尚賢下》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2.出自《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品物猶在,不見其人,魂氣飄飄,焉所安神?
7.
助詞。相當于“之”、“是”。用于前置賓語之后。
1.出自《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2.出自《明史·韓文傳》況群小作朋,逼近君側,安危治亂,胥此焉關。
8.
連詞。表示承接。相當于“則”、“于是”。
1.出自《禮記·祭法》壇禪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2.出自《墨子·兼愛上》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3.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
9.
語氣詞。表示停頓。用于句尾。
1.出自《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3.出自《〈指南錄〉后序》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10.
語氣詞。表示停頓。用于分句末或句中。
1.出自《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
2.出自《公羊傳·莊公元年》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11.
詞尾。用于形容詞或副詞之后。
1.出自《禮記·大學》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懔懔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3.出自《新唐書·柳宗元傳》交焉而爭,睽焉而斗。
4.出自《墳·文化偏至論》狡焉思逞者有之。
12.
副詞。相當于“乃”、“則”、“于是就”。
1.出自《墨子·兼愛上》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傳說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師計然學謀略七,用其五佐越即獲成功,故云。
1.七種作交易媒介用的寶物。
1.長短高低不齊貌。
2.零落不全貌。
3.謂說長道短,嘮叨不絕。
4.猶言是非好歹。
1.《孝經.諫諍》"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鄭玄注"七人謂三公及左輔﹑右弼﹑前疑﹑后丞。"唐玄宗注"爭謂諫也。"后以"七臣"泛指諫臣。
2.七種人臣。即法臣﹑飾臣﹑侵臣﹑諂臣﹑愚臣﹑奸臣﹑亂臣。
3.七位人臣。
1.指日﹑月及五星。
1.十分之七八。
1.古代指二十歲。
2.指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
1.一般成人的身軀。借指男子漢,大丈夫。
1.中醫學名詞。指消化系統中七個沖要之門。
中國古代社會丈夫離棄妻子的七種借口,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僻、嫉妒、惡疾、多口舌、竊盜。
1.形容破舊不堪。
1.形容破爛不堪。
1.窟窿多。比喻經濟上負債累累。
1.即七體。
1.周天子的禁衛軍。
2.泛指天子的禁衛軍或精銳的部隊。
1.見"七打八"。
1.同"七搭八搭"。
1.形容說話漫無邊際,沒有中心。
2.糾纏;亂搭腔。
1.猶言七八成。
1.佛教指地﹑水﹑火﹑風﹑空﹑見﹑識七種周遍一切的要素。其中前"五大"為色﹑聲等境,"見大"為眼﹑耳等根,"識大"為視﹑聽等識。
1."七大八小"的歇后語,指妾。
1.大小不一。
2.零落貌。
3.謂妻妾眾多。
1.爵位名。秦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級。
1.明李紹稱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古文七大家。明李紹《蘇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韓氏﹑河東柳氏﹑宋廬陵歐陽氏﹑眉山二蘇氏及南豐曾氏﹑臨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蘇洵為八大家。
1.指地球上的七塊大陸及其附近島嶼,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
1.七代祖先。泛指歷代祖先。
1.記載死者殮葬時辰及七七期內沖犯的單子。
1.一再耽擱拖延。
1.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人蘇祗婆善彈琵琶,于北周武帝時隨突厥皇后入朝,傳述龜茲樂律理論。詳《隋書.音樂志中》。
1.形容坐態不端正。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4.隋唐時舞名。又樂曲名。
1.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陣樂曲》,至貞觀七年太宗制《破陣樂舞圖》,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件事。
1.特指公羊家所謂孔子作《春秋》寓褒貶的七個等級,即州﹑國﹑氏﹑人﹑名﹑字﹑子。
2.泛指七個等級。
1.佛教語。即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七。在此階位,菩薩遠離三界生死煩惱,成就方便智慧,證得無相空寂。亦稱已作地。相當于小乘羅漢果的階位。見《大智度論》卷七五。《華嚴經.十地品》"菩薩摩訶薩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時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1.形容紛亂不堪。
2.謂失去常態。
3.猶言顛三倒四。
4.猶言懵頭轉向。
1.七部儒家經典『代提倡"孝治",宣揚宗法封建思想,貴族子弟先授《論語》﹑《孝徑》,連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合稱七經或七典。
1.古樂律高低音域,自黃鐘至中呂,稱七調。
1.跌跌撞撞。形容走路腳步不穩。
1.形容十分妥帖。
1.猶言是非好歹。
1.形容散亂,不相照應。
2.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1.辭賦名篇『枚乘作。《文選.枚乘》李善題解"《七發》者﹐說七事以起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后有不少仿作,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駟《七依》﹑馬融《七廣》﹑王粲曹植《七啟》﹑徐干《七喻》﹑張協《七命》等,形成一種辭賦體裁,稱為"七體",簡稱"七"。
1.語出《書.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孔傳"伐謂擊刺,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后以"七伐"指四處征伐。
1.亦作"七返還丹"。
2.即七返靈砂。
1.見"七返丹"。
1.謂以火煉金,使金返本還原,成為仙丹。道教以"七"代表火,以"九"代表金。
1.道家所謂可以起死回生的靈丹。
1.中醫指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七種方劑。
1.泛指中醫的各種方劑。齊,方劑。
1.形容胖瘦不一。